2013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家庭農場,經過幾年摸索,福建三明市家庭農場得到較快發展,筆者對全市家庭農場進行調查,重點抽樣調查了50個家庭農場。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全市家庭農場的總量為2466個,經營土地面積14.2萬畝,2015年銷售農產品總值達47651萬元,場均純收入平均為26.2萬元,人均純收入平均為4.85萬元,家庭農場已成為現代農業規模生產的重要經營主體,但調查中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
主要問題
與其他新型經營主體關系未厘清。前些年國家強調發展農民合作社,并有較好的扶持政策,農民合作社注冊門檻較低、審核不嚴,一些原本屬于家庭農場性質的經營主體搶先注冊為合作社,到2015年,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3765個,合作社這種互助性的服務組織比作為農業生產基本單位的家庭農場多近1300家,顯然不合理。雖然在國家鼓勵發展家庭農場后,一些經營主體又轉而注冊為家庭農場,但許多本屬于家庭農場性質的經營主體注冊為合作社后并沒有糾正回來。
融資困難,抗風險能力弱。家庭農場多數沒有能讓金融部門認可的固定資產等有效抵押物,難以從金融部門得到貸款。據統計,2015年全市獲得貸款的家庭農場有35個,只占家庭農場的1.4%,貸款金額338萬元。此外,家庭農場生產的專業化、集約化程度較高,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較大,比小農戶更需要農業保險的支持。目前農業政策性保險覆蓋面窄、保額低,面向特色農業、設施農業的商業保險財政補貼少,巨災賠付兌現難,保險企業大多不愿涉足。
土地流轉難度大,規模經營受制約。三明市土地租金逐年上漲。據調查,目前陽面田平均租金每畝已達200公斤干谷以上,個別地方高達500公斤以上,家庭農場規模經營租地難,農場主只能望田生嘆。此外,由于國家規定耕地流轉期限不能超出二輪承包期,租賃期限不會太長,家庭農場難以對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作長遠規劃,不利于長期穩定經營。
科技普及不到位,管理較粗放。一些家庭農場不愿意注冊,認為資金扶持很難爭取,銀行貸款又難,登記注冊沒必要。幾乎所有的家庭農場都沒有進行會計核算,管理比較粗放。此外,家庭農場品牌意識也較弱,目前全市擁有注冊商標的家庭農場只有27個,通過農產品質量認證的只有5個。
農場主群體素質不高,發展后勁不足。與當地普通農民相比,家庭農場主的群體素質相對較高,他們是農村的致富能人。但從長遠來看,家庭農場主群體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從對50個家庭農場調查看,大專畢業的農場主只有6個,高中(含中專)畢業22人,其余都為初小文化,沒有大學畢業生。農場主對未來發展缺少規劃,沒有后勁,農場主的文化素質成為家庭農場健康發展的瓶頸。
對策建議
對現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全面清理。要調查摸清所有經工商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經營運行情況,從經營運行情況透視經營主體的性質,對確實屬于家庭農場又注冊為合作社的,給予糾正過來,重新注冊為家庭農場。對于由合作社聯合組成的聯合社,實際上由家庭農場聯合組成的,要糾正為由家庭農場組成的合作社。
構建家庭農場發展的良好模式。通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公司”這種管理模式去發展現代農業。應確立家庭農場在該組織模式中的基礎性地位,等發展較成熟后,鼓勵家庭農場以自愿自發方式牽頭或參與組建合作社;農業公司則要以收購、加工和銷售家庭農場生產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為目的,做好農產品加工流通。通過引導,形成家庭農場、合作社和公司三者組成以股權為紐帶的一體化產業利益共同體。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農業局經管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