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經管總站副站長 金文成
數據的魅力奇幻無窮。在一個個沉默、冷靜的數據背后往往蘊藏著豐富神奇的寶藏,特別是一個經過科學統計、客觀發布的數據,就像已探明儲量亟待開發的富礦讓開發者神往。在我國加快改造傳統農業、建設現代農業的改革創新大時代,農村經營管理統計數據,就是如此。當把一串串數據用時間、空間和重大改革事件三個維度綴連起來,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農村改革的歷史畫卷就在你的手中展現,農村發展的進步歷程就在你的手中流淌,而正是你,參與并創造了這幅偉大畫卷。做好農村經營管理統計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十二五”時期,農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土地承包關系進一步穩定和完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快培育,村級財務管理繼續加強,農民負擔總體保持較低水平。穩在哪?快在哪?新在哪?強在哪?低在哪?需要農經統計數據說話!到2015年底,承包地確權登記面積達到4.7億畝,經營權流轉面積達到4.47億畝,規模經營農戶增至356萬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主體超過250萬個,集體資產增至2.86萬億元,農民人均承擔各種費用減至35.7元……這些數據,著墨不多,含義深刻。似素描,寥寥數筆,就勾勒出農村改革發展的動態,展示了農村改革發展的新成就,成為反映農村經濟運行狀況的晴雨表、判研農村經濟形勢的風向標,輔助黨和國家宏觀決策。而這,正是農經統計工作的根本要義。
當前,我國正處在農村改革全面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戰略調整的關鍵時期。以小規模分散經營為特征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正向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引領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加快轉變,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蓬勃發展,土地流轉、托管服務、契約合作、聯耕聯種等聯合與合作形式融合并存。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要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農經統計改革,以科學的指標體系和統計調查數據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戰略調整,服務農村改革發展,引領新常態。
一要夯實基礎,確保數據真。數據真實、準確是統計工作的生命。習近平總書記說“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增長”。要全面真實采集數據,做好統計調查和科學推斷,客觀反映農村經濟發展實際;要注意橫縱向對比和邏輯關系校驗,對異常數據要追根溯源逐級核實,更要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做到心中有數、心中有底;要加強部門溝通,尤其是統計部門和業務部門要建立會商制度,確保數據相銜接、不打架,提高數據的可用性、共享性和權威性。
二要強化分析,讓數據活起來。統計數據不是“死”的,將數據束之高閣不是統計的宿命。煥發農經統計工作的新活力,需要在“統”的基礎上把數據“用”起來,分析好。首先要找對“點”,善于捕捉農村改革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抓住各級領導關注的熱點、難點、興奮點,及時發布權威數據,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其次要追溯“源”,全面掌握農村改革發展的宏觀背景、政策理論和實踐前沿,時刻關注各地改革發展動態,對數據變化的本質有著理性思考和清晰認識;還要做好“判”,保持對數據的敏感性、預見性,加強數據在預測預判預警方面的分析應用,為各級政府和領導決策提供數據參考。只有做好分析這篇文章,才能讓數據“活”起來,才能真正發揮統計的決策服務功能。
三要改革創新,更好服務大局。從人民公社到聯產承包,從農村稅費改革到農業經營制度創新,我們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農經統計制度。今天,農經統計制度又面臨著推進農地制度改革、農業經營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帶來的新挑戰。農經統計報表制度改革已提上日程,總的方向是突出經管業務特色,堅持服務導向,著重反映農村改革發展和農村經營體制機制創新成果,改進統計方法,強化統計手段,做到關鍵數據拿得出、用得上。
做好農經統計工作,關鍵在于人。各級農經統計工作者甘于奉獻、勇于擔當、忠于本職、肯于鉆研,及時有效地保證了農經統計數據的真實與完整。我們不能忘記在農村改革發展成果的獎章上有他們一份貢獻。各級農村經營管理部門要關心他們成長,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支持;要加強業務培訓,著力提高農經統計工作者的業務素質。要積極爭取各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不斷增強農經統計服務中心工作的能力。
大數據時代,數據為王。我們要用好這個獨門武器。農經統計工作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