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一個合作社的供給側改革路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朱顯峰 字號:【

  河南省固始縣太平種植專業合作社是一家集種植、養殖為一體的綜合性合作社。自2010年4月創建成立以來,積極響應中央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號召,按照“更新觀念、科技引導、環保為先、規模經營”的宗旨,全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主要做法

  創新主導產業種植方式,提升企業效益。一是創新水稻栽插模式,實行機械化育秧插秧。自合作社成立以來,為加快水稻栽插進度,提高水稻栽插質量,新建水稻育秧流水生產線和插秧機,進行工廠化育秧和機械插秧。為提高機插秧質量,合作社技術人員采取兩段栽培技術和創新除草劑使用方法等措施,有效地解決了機插秧草害嚴重、無效分蘗多的難題。二是創新水稻種植方式,提高水稻生產效益。2012年,合作社借鑒江蘇經驗,進行水稻直播栽培技術試驗,2013年推廣水稻直播栽培1800畝,2014年至2015年,合作社流轉的土地全部采用水稻直播技術,不僅提高了水稻產量,而且降低了水稻生產成本,提高了合作社的生產效益。

  實行“院縣合作”,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2014年,河南省農科院與固始縣政府簽訂了“院縣合作協議”,河南省農科院針對固始縣農民賣糧難的問題,提出調減秈稻種植面積、增加粳稻種植面積的“一增一減”解決方案。河南省農科院首選的示范點就是太平種植專業合作社,由河南省農科院幫扶進行“秈改粳”試點。該合作社抓住機遇,于2012年引進粳稻種植500畝,通過推遲播期、增加密度、加大施肥量、科學防病等措施,粳稻種植成功,獲得畝產650公斤,其市場售價比普通稻谷高0.10元/公斤。該合作社順勢而為,按照“讓優的多起來,多的優起來”的指導原則,迅速擴大粳稻種植面積,同時,探索出“小麥—粳稻”輪作的種植技術,不僅調整了茬口,而且推進了粳稻種植面積的進一步擴大,為引領全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起到了積極的示范效應。

  調整種植結構,開展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研究。油菜是固始縣重要的經濟作物。制約油菜規模化生產的因素主要是播種和收割兩個環節,這兩個環節時間緊、任務重、投工多、勞動矛盾突出,是大面積種植油菜的瓶頸問題所在。太平種植專業合作社率先開展油菜生產全程機械化研究,重點突破在油菜播種和收割上的技術難題,較好地解決了油菜規模生產上的實際問題,為全縣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推進油菜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取得的成效

  明確了發展思路。沐浴著農業新型主體強勁發展的春風,合作社發展勢頭強勁,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也是一波三折、起起伏伏。合作社發展初期,思路只固化在發展糧食生產上,實行一年兩熟的稻麥輪作制度,由于小麥成熟期較晚,導致水稻錯過栽插的最佳適宜期,再加上小麥的茬口不利于水稻的高產栽培,致使下茬水稻的生產效益下降,稻麥輪作制約了合作社土地效益的發揮,合作社的效益也是逐年下降,甚至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通過學習借鑒外地經驗及中央推動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意見,合作社實行小麥—粳稻輪作制,不僅提高了產量,而且也提高了品質,土地的比較效益也得到了充分發揮,合作社的效益也走出低谷,逐年提高,實踐再次證明,“思路決定出路”。

  提升了發展質量。通過“院縣合作”的逐年發展,合作社的科技水平逐年提高,科技貢獻率達到75%以上,一批農業科研試驗和試驗示范項目在合作社進行大田展示示范,如產糧大縣獎勵資金扶持種植類項目、農業高產創建項目、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等,這些項目的實施不僅提高了合作社的發展質量,而且也提升了周邊群眾的科技意識和科技水平。

  加快了發展速度。通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結合中央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走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的發展道路。目前,合作社被固始縣順興糧油公司選定為“順心蓮”牌有機香米的生產基地,通過實行優質優價、訂單農業的發展模式,合作社的生產效益迅速提升。合作社法人丁志發眼光敏銳,他把取得的效益投入到再生產、再發展過程中,推動合作社走上了良性循環發展道路,為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河南省固始縣農經管理站)

  ?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