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業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 信貸支持模式創新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蔡熙華 字號:【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核心內容就是圍繞農業需求市場進行生產,優化配置農業資源,擴大農產品有效供給,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探索如何以有效需求為導向,對信貸技術進行調整與改進,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成為農村金融機構的新課題。為此,中國人民銀行灤縣支行對縣域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情況進行了調查。

  有效需求特征

  信貸需求普遍化,注重綜合性服務。據調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借款需求較高,有過借款的比例達55%,而75%的被調查農民表示近期有借貸需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現有金融主體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有更多的期望,如進一步增加貸款品種、增加農業貸款額度、合理設定貸款期限、給予優惠利率、降低貸款門檻、提高辦貸速度等。

  信貸需求規模化,注重生產性融資。據調查,新型農民生產規模大、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水平較高,資金需求規模也相對較大,資金需求普遍在10萬元以上,同時具有鮮明的長期性和季節性特征。如苗木經營一般要3-5年才能獲得收成,而當前貸款期限較短,不利于新型農民安排組織生產,這就形成了貸款需求期限中長期化與銀行現行貸款期限約束的矛盾。

  信貸需求趨勢多樣化,覆蓋各產業及各環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需求呈現多層次、多元化趨勢,在融資額度、融資期限、融資范圍等方面均呈現異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往往經營項目種類繁多,產業鏈各環節都有資金需求,既有種植業和養殖業等生產環節,也有生產加工、運輸流通和商貿服務。

  互聯網金融需求大眾化,注重便捷性和靈活性。互聯網使用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基本普及,但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調查發現,互聯網在農村地區已逐步普及,70%的受訪者使用互聯網,且智能手機移動上網占比更高;30%的受訪者使用過手機銀行。互聯網產品銷售服務方面存在著較大的需求缺口,農戶對拓展農產品銷售和技術方面的互聯網服務需求都非常大。

  農業保險需求更實際,注重保險品種多樣性。調查發現,農業產業受自然和市場因素影響較大,特別是養殖業風險較大,而農村現有的保險品種單一,大量風險尚未納入保險范疇。此外,各金融機構很難對新型農業經營者進行信用評估,不能有效掌握風險。目前沒有建立相應的農業風險分擔機制和農業信用保險體系,使得金融機構缺乏主觀能動性,制約了金融機構對現代農業發展提供長期、大額的資金需求支持。

  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信貸技術創新

  拓展信貸支持領域,放大信貸支持半徑。金融機構要將信貸觸角真正伸向“三農”,將經營戰略細化到信貸服務中,切實貼近、了解和支持“三農”,特別是要關注農村初創型產業和企業,選擇有發展前景的產業和企業進行扶持。如農發行要加快發展農業產業化信貸和農村中長期信貸業務,將信貸覆蓋區域延伸到縣城以下區域;農行要以惠農卡為紐帶,將信貸領域向農村延伸,實現以點帶面;郵儲銀行要充分利用其農村網點眾多的優勢,積極開拓農村信貸業務。

  細化信貸產品分級,增強信貸支持精度。針對農村多元化的信貸需求,金融機構可對信貸產品進行分級,形成不同種類的信貸產品體系,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主體不同,分級為農戶、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村創業貸款6級,以此形成能夠適應不同需求特點的信貸產品體系,實施不同級別的準入門檻、信貸流程、風險控制、管理制度等,使信貸支持區別對待、有的放矢,從而讓不同的農村經濟主體也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找準有效的資金救助渠道。

  拓展信貸擔保領域,延展信貸支持深度。一要拓寬抵押物范圍。農村金融機構要大力改進農村資產擔保方式,將農村房產、設備、動產等資源納入可擔保資產范圍,特別是要積極嘗試將特色種養業的預期收入、農地承包經營權、果權和林權等轉化為抵押資產,提高農村資產利用率。二要提高擔保抵押比例,針對不同類別,結合成本和風險等因素,確定相應的擔保抵押比例,以提高融資能力。三要擴充擔保、評估機構。成立專門面向“三農”的農村擔保機構,為無法提供抵押的各類群體提供擔保;成立農業產權交易評估中心,規范交易行為,完善評估機構,為公開、公平、公正開展農村產權交易和評估提供支持。

  嘗試信用增級手段,增強信貸支持力度。在現有授信機制下,單個農戶、種養大戶和經濟合作組織難以獲得銀行授信,金融機構可積極嘗試各種信用增級手段。一是直接增加授信。根據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的信用狀況、資產負債情況和預期收入情況對他們進行直接授信,在授信期限和授信金額內可隨貸隨還。二是打包授信。對具有相同或互補經營項目的種養大戶、公司+農戶類、經濟組織+農戶類,以及農業龍頭企業進行綜合打包授信,使他們形成信用共同體,增強個體融資的可得性和便利性,達到“1+1>2”的效果。

  改進信貸動態管理,提升信貸支持效率。農村金融機構要根據形勢的變化和需求特點,進一步開發創新農村信貸產品,如按產業化的要求集中扶持當地資源型或特色型的農村支柱產業,推出農戶按揭貸款和貸記卡業務等,以不斷提高瞄準效率;同時,要在防范風險的情況下,適時、適度地調整和改進信貸審批手續,縮短信貸周期,如下放貸款審批權限、推行電子化審批等,并靈活設定貸款期限,合理進行信貸品種定價,做到既有利于拓展信貸業務又能降低貸款負擔,提升農村金融供給的惠及面和支持效率。

  強化金融需求動態監測,提升金融供給的有效性。政府與相關部門、農村金融機構之間應建立長效合作機制,促進信息共享,共同開展扎實調查研究,掌握農村金融需求的第一手資料,并隨著農村金融需求變化實施動態監測,從而使農村金融供給更好地適應農村金融需求變化情況。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灤縣支行)

  ?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