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東臺市梁垛鎮梁西村資源性資產有5180畝耕地,2015年,梁西村實現年度經營總收入108.91萬元,其中實現資源性資產經營收入65.54萬元,占年度經營總收入的60.2 %。在提高資源性資產利用率方面,梁西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措施
實施“鳳還巢”。50歲的張樹平原是本村人,20歲去常州創業,現已擁有幾千萬資產。2012年,張樹平應邀回村承辦“梁西村農民休閑農莊”項目,計劃總投資1500萬元,前期已投資600萬元,利用110畝耕地、40畝廢棄耕地和27畝廢棄魚塘,籌建垂釣休閑中心、兒童樂園、水上餐廳、水上觀光帶、觀賞苗圃、綠色蔬菜園等。投資10萬元,修建0.5公里水泥路面,接通204國道,變“死角”為“花園”,把原來集體無分文收入的廢塘廢地變成現在可年創2.7萬多元收入的“聚寶盆”。
引進能人。2007-2015年9年內,梁西村從首次招引江蘇通源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路曉宏投資創辦東臺市通源種苗場開始,先后引進了周賓、朱仁根、費用根、朱衛兵、姜海兵、張吉平等7名能人來梁西村搞新型農業項目開發,經營土地1420畝,其中農戶流轉土地1183畝,集體投入滲溢土地237畝,年創集體收入22萬多元。
挖掘潛力。將合并前原梁西村村部、原沈元村地毯廠所占的7畝土地分別出租給大戶辦油坊、豬場、羊場,年畝租金1.3萬元。原村境內梁西學校占地6畝,閑置多年,村委會將村部遷至學校內,激活了6畝土地的使用權,并稍加修飾建成了環境一流的村部辦公場所,同時將老村部盤活對外出租經營。梁西村境內圩堤10公里,村委會研究決定栽植兩排意楊樹、銀杏樹,既可以保護圩堤,也可以綠化美化環境,同時還可以增加集體收入。
政策扶持。為調動規模經營者的積極性,村民委員會決定對重點項目的推進,給予規模經營大戶每年每畝50元的補助;同時鎮政府還對試驗啟動的“通源”工程,給予規模經營大戶每年每畝100元的補助。
不足
廢棄項目占地未有效利用。如合并后多余的村部、學生生源減少后不用的村學校、停辦后未清理復耕的村辦廠等。梁西村村組合并后的幾年內傾心于磨合發展,忽略了相對偏遠的原沈元村部、學校占地的開發利用,長時間擱置后,部分已被農戶私自占用。
非家庭承包土地存在被無償使用的現象。地方政府一時熱衷于農業項目開發、發展養殖業、提高土地產出率、鼓勵有志青年帶資開發,不自覺地就形成了無承包期限、無上交義務、無承包合同的“三無”土地專業承包格局。梁西村一、三組的5戶農戶于1993年至1994年期間帶資開發“承包”集體土地59畝搞提水養魚,至今不交分文。
農村現有水面綜合利用率不高。村級水面主要包括村組級管理河道、鎮級管理河道、市屬河道,部分村范圍內還包括省屬河道。由于交通、水系樞紐、防洪抗洪等原因常與水面養殖產生矛盾,使得水面承包的比例越來越小了。梁西村也不例外,境內河道19公里,約860畝水面,目前被有償利用的不足40%,而且相當部分是鎮水產場管轄使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委農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