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呼喚職業農民,呼喚高端人才。很多年輕的大學畢業生也看到了農業廣闊的發展前景,勇敢放棄城市職位,回歸土地,運用新知識、新理念演繹了很多新農人創富記。然而在湖北,有這樣一位新農人,他不像其他新農人孤身奮戰,而是組建了一個以10多名大學畢業生為主的團隊,他們源于對自然農業共同的熱愛,匯聚大別山,開啟了自然農耕生活。他們平均年齡不到30歲,被譽為新一代知青下鄉的典型。近日,記者對話李明攀和他謙益農場的小伙伴,聆聽他們的創業故事。
“理工男”跨界當農民 只為種出放心糧
35歲的李明攀原本是個“理工男”。涉足農業,純屬意外。2001年從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系畢業的他,先后在多家知名IT公司擔任手機芯片工程師。2007年,他所在團隊曾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本人也多次赴美國、新加坡進修。
正當事業穩步上升時,李明攀的身體素質卻在下滑。從2005年開始,他開始頻繁地拉肚子,經醫生診斷是潰瘍性直腸炎。身體每況愈下,最差時甚至連走一站路的力氣都沒有了。后來,李明攀開始改變飲食,加強調理,身體也慢慢好轉。一場大病讓李明攀重新審視生活和事業的意義,“如果沒有安全的糧食,沒有健康的身體,手機芯片做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2009年,李明攀辭去在上海的高薪職位,來到妻子的老家湖北黃梅縣,在山谷里流轉了108畝土地,開始嘗試以不打農藥不用化肥的方式種大米,讓食物回歸本源。
最初的探索,卻以失敗居多。不用化肥、不打農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產量低,收獲的稻谷還沒有撒下去的種子多,有一片田地甚至絕收。
李明攀咬咬牙,開始想辦法:不用化肥,就在水稻收割后,在稻田里種上紫云英,這是一種綠肥,水稻育秧前讓大面積的紫云英爛在地里,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時,在稻田里撒菜籽餅、稻谷殼等有機肥。“實踐中發現,即便不打農藥,蟲害也糟蹋不了多少稻谷。”李明攀說,因為不打農藥,田里的青蛙、飛來的白鷺等動物也就多了,它們幫忙消滅了不少害蟲。
漸漸地,稻田的產量逐步上升:從最初的畝產300斤稻谷,到400斤、500斤,現在,平均畝產稻谷能達到600斤了。當然,基地旁其他村民的稻田,畝產都在千斤左右。“目前,在產量上我們處于劣勢,但我們的糧食品質會更高。”李明攀認為,既然是自然耕種,注重的是糧食質量,在產量上必然會差一些。比如,其他農戶的秧苗通常會植得密,但自然耕種就不行,如果秧苗密得連青蛙都跳不進去,還怎么防病蟲害呢?不過,李明攀也坦言,用生物鏈等“土”辦法不能百分百防治病蟲害,“我們愿意承擔由自然耕種導致的一些損失,因為這是我們創業的初心。”
隨著探索的逐漸成功,基地面積也日益擴大。李明攀相繼在湖北黃梅、蘄春建了3個水稻基地。隨后,又在河南南陽、山西長治開辟了小麥和小米基地,總面積達到5000多畝。這些基地都在山清水秀的深山小村里,遠離工業污染,用清冽的山泉水澆灌農田。
除了感嘆于農場分外秀麗的景色外,更讓記者出乎意料的是,農場所用的種子,不是科研機構培育出來的良品,而是堅持選用老農流傳下來的老種子,“既然能一代代傳下來,本身就證明老種子是物競天擇的結果。”李明攀介紹說,堅持不使用任何農藥、化肥和除草劑的自然農耕方式,并選用老農留種,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安全糧食,是他們的特色,也是一直堅守的情懷,而這就是自然農業的根本。
年輕人慕名而來 源于被綠色理念征服
李明攀的奮斗故事,也得到眾多年輕人的關注。
25歲的馬曉軍常州大學畢業后,在新疆的大沙漠里挖了幾年石油。2014年4月,小馬在網上發現了李明攀的創業經歷和對人才的渴求,再三斟酌后便辭去工作,從新疆趕到黃岡,找到青石基地,在這里一干就是兩年多,期間,小馬總共只下山了3次。作為生產主管的他,當記者讓他展望一下未來時,馬曉軍平靜地說,“我對謙益充滿信心”。
薛兆利是謙益農場的技術總監,從天津農學院農學專業畢業后,開了一家蔬菜生產公司。得知謙益急需農業技術人才,他便將蔬菜公司托付親戚打理,來到基地潛心研究自然農法。
蘄春基地虛心谷主管范學海,是南京工業大學學生物制藥的碩士,從網上對李明攀及其公司做了半年多的觀察后,也放棄了在南京的優越工作,來到了謙益農場虛心谷客棧當起了“店小二”。
畢業于北京一所高校的“90后”趙魯來了;被稱為“學霸”的“川哥”吳汶峻也來了;曾在湖北省一家媒體工作多年的譚新杰也加盟了謙益。
譚新杰與農場的緣分,源自于4年前他對這家農場的深入采訪。“我被李明攀的精神深深打動了,被謙益的綠色理念征服了!”譚新杰真誠道白。面對李明攀的邀請,譚新杰經過3年時間的思考,最終覺得自己可以為謙益的發展助一臂之力,便于去年3月,辭去了媒體部門主任職務。“謙益,可以為我們提供舞臺。”譚新杰說,來謙益一年多,他為農場成功注冊了“簡簞”、“香疇”等品牌,還有一項新型實用技術專利。能夠實現自我價值讓譚新杰感到很滿足。
近幾年來,共有10多位年輕人,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加盟謙益農業,有的負責生產,有的負責電商,有的負責品牌運營……他們用自己的知識與熱情,扎根大地,成為現代新農人。
自然農耕聯手現代科學 探索生態農業新方向
新農人新在哪兒?新在理念新、腦子活。謙益農場的小伙伴也不例外。從2014年底到現在,農場的年輕人給農場更新了官方網站,開通了微信公眾號、淘寶店、微信商城,京東店也相繼全新上線。記者打開農場的簡簞良食微信公眾號,“奇葩農場”一欄可了解農場的有趣故事和自然風光,“買吃的”一欄即可直接購買農場生產的各類產品,手機下單,方便快捷。
互聯網擴寬了銷售渠道,卻不只局限于此,一群年輕人腦洞大開,運用“互聯網+”玩出了新花樣。最讓謙益人難忘的是去年7月實施的一場生態農業眾籌活動,此次眾籌,面向謙益客戶群中的3000位粉絲,精準投放;籌集資金目標為300萬元,分為5萬、3萬、5000元三檔認籌;對認籌的客戶以“商品米糧+免費休閑游+經營分紅+訂制種植”等方式回報。公告發出短短兩天內,便有110多名粉絲認籌,特別是5萬元一檔,認籌最為熱烈,300萬元籌資目標圓滿實現。
這次眾籌的成功,讓李明攀和他的團隊更加堅定地認為,品質和信任是農產品贏得市場的核心競爭力。“一畝地除草,如果使用除草劑,成本30元都不要,但我現在全部是人工除草,人工費在300元以上。無論我們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不用化肥農藥的耕種方式永遠不會改變。”李明攀說,他最大的目標,就是10年內,基地擴張到數萬畝,把自己的產品打造成國內知名的生態大米品牌。
目標如何實現,李明攀的思路也很清晰,那就是擬用工業思維做生態農業。李明攀解釋說,簡單講,是探索種植環節的標準化,即把什么時候播種、怎么育秧、密度多大、一株秧多少棵苗、怎樣培育餅肥等工序細化,“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每項工序的最佳工期摸索出來,并建立標準,然后再到其他地方推廣。”
“當然,這種工業化思維種植模式,我們還需要很長時間摸索。”盡管遇到各種困難和質疑,但李明攀說,“我會一直堅持自己的初心,人類歷史的絕大部分時期都是生態農業,即便身處工業時代,我還是想為生態農業的未來探索一個新的方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