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回鄉搞農業,在當前農業發展前景光明、價值觀念多元發展、惠農政策力度日益加大的情勢下,不算是件稀奇事。可能最能吸引社會大眾目光的是,這群“80后”、“90后”們,如何用他們青春稚嫩的肩膀挑起創業的重擔,是什么驅使他們放棄大城市優越舒適的辦公環境,抵擋住繁華喧囂、物欲橫流的都市誘惑,按捺下青春悸動、不甘平凡的心,回到塵土飛揚、寧靜樸素的農村,脫掉皮鞋,褪去青澀,當上跟土地打交道的農民呢?
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日前走進河南省漯河市,見到了蘇博、尚曉良。
蘇博:能折騰敢拼搏,想在農業上有番作為
畢業于南開大學公共管理專業的蘇博,是個很有想法的“90后”。大學期間,除了努力完成學業,幫同學代購火車票、推銷UPS供電設備……蘇博大部分課余時間就是這樣充實度過的,因此,盡管家庭經濟比較寬裕,蘇博大學期間,幾乎從未管家里要過生活費,不僅如此,畢業時候,他口袋里還“略有十萬結余”。
從小生在城市長在城市的蘇博,看似不可能與“農”結緣。大學時偶然去旁聽一位老師講授現代農業的課,讓這個城里娃初步接觸到了農業,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老師那里,他了解到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現狀、趨勢及前景,“自己的眼前仿佛打開了一扇窗,”蘇博如此描述當時的感受,一個念頭悄然破土:近年來國家在農業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較大,許多政策都開始向農村傾斜,尤其是當前社會對生態環保及食品安全養生比較關注,自己能不能在觀光休閑農業方面做點事情呢?尤其是自己父母都是農村出生的,自己回到家鄉,一方面能在他們身邊盡孝,另一方面能讓他們退休后有個休閑養生的去處,豈不是一舉兩得?
蘇博是個行動派。他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溝通后,得到了父母的大力支持。可想法有了,但怎么實現是關鍵。首先是觀光休閑農業怎么搞?“建農場搞特色種植?顯然已經不新鮮,也沒有優勢,因為周邊這樣的農場太多了,必須要向現代農業轉型。”作為一個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蘇博和其他人一樣,理論充足,實踐缺乏,更何況是進入一個自己完全陌生的行業。但既然決定做了,就要堅持下去。沒有經驗,蘇博就四處摸索,從零做起。三年里,他先后到國內外100多家觀光休閑園區參觀學習,最終將園區定位于融“觀光采摘、田園休閑、親子游樂、運動拓展、科普教育、特色餐飲、商務會議、鄉村度假、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田園休閑綜合體。“我希望它最終會成為一個春觀花、夏露營、秋采果、冬賞雪的都市休閑勝地。”蘇博滿懷期待地說。
創業的道路是艱辛的,很快,第二個問題接踵而至:園區占地怎么解決。談及此,蘇博很是坦承,他說,作為一名剛踏入社會的學生,手中一無資源二無資金,沒有父母家人的鼎力支持,自己的創業夢想可謂是空談。也正是在父母的幫助下,園區占地問題得以順利解決。“我很感激我的父母,有了他們,自己的夢想才能放飛,自己的價值才能體現。”蘇博由衷說道。2013年10月,占地1200多畝、總投資2億元的沙澧春天生態園破土動工了,這也意味著,蘇博的創業夢想正式起航了。
歷經三年的建設,如今,蘇博的付出已經回報在望:從去年開始,園區部分休閑板塊如拓展訓練、采摘、餐飲住宿等已經開始對外開放,近一年多時間,接待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10多萬人,其中接待旅游團隊180多個。園區年產值達1500多萬元,從業人員200多人。園區還被評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更可喜的是,在沙澧春天生態園旅游景區的示范帶動下,西城區陰陽趙鎮的林果產業實現了快速發展,目前已新增林果、景觀苗木種植等民營企業10多家,從業人員達1500多人,成為漯河近郊的一大支柱產業。
采訪快要結束時,蘇博高興地告訴記者,經過3年的建設,園區將于今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蘇博對這一天期盼已久。三年創業歷程中的艱辛困苦,這個年輕人都嘗了個遍,他不住感慨“干點事真不容易”。為了堅守自己的休閑農業夢,他拒絕了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邀請;為了推銷園區出產的向日葵,這個城里娃跟工人們一起開著小貨車到處“游鄉”叫賣;為了加快園區建設,他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許多事情大到方案起草,小到園區一花一果的栽種,他都親力親為。如今自己的心血終于要向社會呈現了,心情是既忐忑又興奮:“現在不會去想能實現多大的經濟效益,我要做的就是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
尚曉良:負責任勇擔當,精心育出良心苗
選擇回鄉務農,從事蔬菜育苗,尚曉良說自己最初也并未想到。
大學期間,一個偶然的機會,尚曉良參加了團中央組織的“促進農村青年創業就業上海項目”的培訓班,也正是在那個培訓班上,他對工廠化育苗有了初步了解和認識。再加上父親在當地蔬菜行業小有名氣,尚曉良從小就耳濡目染,對這個行當并不陌生,經過大量查閱資料并進行調研后,他深覺工廠化育苗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2010年,22歲的尚曉良畢業了,他并沒有到處找工作,而是把滿腔熱情傾注在了育苗上。作為一個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想要創業,尤其是從事自己專業以外的行業,尚曉良只說了一個字:“難”。可是既然決定做了,不管怎樣,排除萬難也要堅持下去。
育苗需要溫室大棚,可建一座溫室大棚的造價要十幾萬元,這對尚曉良來說太不現實,先不說家人對他從事育苗并不太支持,就光啟動資金就成難題。無奈之下,尚曉良說服家人,借了幾萬元做啟動資金,先期租用了別人的四個廢棄溫室,他的育苗生涯就在這樣一種拮據的狀況下開始了。
開弓沒有回頭箭。雖然尚曉良從小長在農村,但育苗對他來說是頭一次。沒有經驗,就自己摸索。2010年10月,尚曉良建立了臨潁縣豫禾農業育苗基地,正式著手開始育苗。那段時間,他吃住在試驗田里,每天天不亮進溫室查看種苗情況,半夜起來監測室內溫度,碰上風雪惡劣天氣,更要格外關注溫室情況。尚曉良說,他在心里把這些種苗當成了自己的孩子。當第一批苗被成功培育出來,并被訂購一空后,尚曉良心中的激動無以言表。拿著自己用心血換來的2萬元錢,他的信心和干勁更足了。
蔬菜種植是臨潁縣的一大支柱產業,也是當地的一大優勢產業,種苗是否優質直接關系到當地產業的發展、農民增收是否能夠持續。在采訪中,尚曉良先后數次提到“做農業要有良心,農民辛苦一年,吃喝全靠這些莊稼,要是種苗有問題,那就太不應該了”。因此,他除了認真學習育苗技術,還與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常年保持聯系,一旦種苗出現病情或異常,就專門開車去請專家現場診治,把好種苗的質量關。
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年輕的尚曉良深有感觸。“育苗不是說每批都能成功,總會有那么一兩次會有點小問題,如果是我們種苗的問題,即便會給我們造成一定的損失,那我們也會承擔全部責任,絕不推卸。賠點錢事小,可這關乎農民全家一年的生計。”有一年,一個訂戶找到他,反映基地種苗有問題,面對客戶的質疑,尚曉良第一反應不是推卸,而是認真仔細排查,最終發現,原來在出苗過程中使用的兩種農藥藥性相沖,致使種苗栽種后成活率很低,尚曉良二話不說,全部補上當年種苗不說,該訂戶來年的種苗價格他也給了大幅優惠。
正是他這種認真負責的態度,使得豫禾基地的種苗在許昌、駐馬店、信陽、南陽、周口、鄭州等地供不應求。基地從當初的4個溫室,發展到現在7個溫室,年產苗800萬株,推廣名特優稀缺瓜類蔬菜品種20多個,普及推廣種植新技術10多項,幫助種植戶解決了育苗及種植中重茬死棵的技術難題,有效控制了病蟲害的發生,減少了農藥使用次數,帶動了周邊鄉鎮蔬菜大棚種植戶的積極性。
如今,供不應求的市場使尚曉良有了擴大規模的想法,今年他與南街村達成了合作,進一步增強供苗能力。站在南街村高新農業園區,他指著面前正在改造中的20余座大棚,眼睛里滿是堅毅和希冀,這里將是尚曉良未來幾年的戰場,這個樸實的年輕人信心滿滿地說:“我想通過南街村這個大舞臺踏踏實實做農業,實實在在為河南農民做點事,把它做成省內一流的育苗企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