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進效應。北京農民合作社是北京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北京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解決好了北京農民合作社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北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推動北京農民合作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重處理好以下五個關系。
在認識上,要處理好穩定和改革的關系。正確認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們開展工作的重要前提。現在社會上多少有一些誤解:有的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種新生事物,需要全新對待;有的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計劃經濟”的升級版本,其實質也是計劃經濟的某些延續;有的認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減少供給,實行相對緊縮的供給政策。其實,以上誤解都是不成立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歷史必然,是解決目前我國農業問題的現實選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解決農業供給側存在的突出問題,理順供給和需求關系,使我國的農業發展進入健康發展的軌道。推進北京農民合作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處理好穩定和改革的關系。要統一思想,正確明晰推進農民合作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維護北京農村穩定發展的需要,是促進北京農業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保障北京農民增收致富、“精準扶貧”的需要。
在目標上,要處理好服前與長遠的關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單單是解決農業發展中眼前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長遠的問題。就是要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要求,圍繞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著力解決農業供給側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力求既解決農業發展短期問題,也理順農業發展長遠問題,將農業發展帶入健康發展的理想軌道上來。具體到北京農民合作社發展上,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著力在短期與長期關系上下足功夫。短期看,農民合作社農產品要著重抓好“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等重點任務,要加大消化過剩庫存,優化產品品質,提升產品效益;要加大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強化社會化服務;要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加大對農業供給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長期看,北京農民合作社要堅持創新發展,適度加大合作社發展中創新推動作用,促進合作社健康發展;要堅持協調發展,牢固樹立全市一盤棋的思想,統籌形成布局合理的全市農民合作社產業;要堅持綠色發展,充分發揮北京郊區生態資源優勢,著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合作社產業項目;要堅持開放發展,著力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堅持共享發展,引導農民合作社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突出增加合作社效益和農民收入,使農民合作社社員共享合作社發展的成果。
在思路上,要處理好加法與減法的關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化工程,需要協調推動,辯證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加法與減法的關系,尤其要平衡好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不能只顧其一,片面調整,也不能沒有章法,胡亂調整。北京農民合作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在“優化存量、引導增量、主動減量”上做好文章。合作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的目的就是解決農民合作社庫存,通過庫存的優化減少,達到農民合作社協調發展的改革意義,這樣實際上等于增強合作社未來的發展潛力和動力,實現合作社發展的“加法”。但同時,要做好合作社的“減法”,意志堅決地處理掉劣質合作社,或者實現效益低下合作社的轉型,顯然,這個問題困難更大。從市場經濟規律而言,難以產生市場效益的企業,如果僅僅依賴政府財政維持,是難以長久的,也是徒勞無益的。因此,我們要思路明確,斷不可猶猶豫豫,要優化處理一部分名存實亡的農民合作社,在新陳代謝中,在優勝劣汰中,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當然,我們所說的“加法”和“減法”,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過分削減,也不能置之不理,應付了事,關鍵要把握好度。對于一些公益性質的農民合作社,還是要多保留一些,這樣對于政府和農民都是有益的。
在措施上,要處理好有形與無形的關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也就是政府和市場的參與,二者作用不同,共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健康發展。具體到北京農民合作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北京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辦公室等政府部門,既要持續加大對農民合作社的財政投入力度,積極通過合作社資產信托化管理、金融扶持等措施,為實施北京農民合作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資金和政策保障,又要加強培養農民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推動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建設,促進農民合作社的規模化發展。同時要結合北京國際休閑文化之都的目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北京地區農民合作社的優化升級,將北京農民合作社的服務方向由種植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移,實現農民合作社的產業模式轉移升級,增強北京農民合作社的市場競爭力和生產效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避免政府過分干預的問題,要充分發揮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雙重作用,實現二者協調發展。
在效果上,要處理好發展與效益的關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考慮發展和效益的問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追求的發展,應該是遵從五大發展理念基礎上的綠色發展,是一種注重農產品品質的科學發展。北京農民合作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應將綠色發展作為檢驗改革成敗的重要標尺。我們要注重引導京郊地區農民合作社有效結合自身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合作社的發展優勢,加大合作社產品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好合作社服務體系建設,運用“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實現合作社產品由單純的提高產量向提高質量轉變,在追求農產品效益上有所突破,使合作社的農產品不僅質量過硬,而且效益可觀,達到消費者吃得放心、生產者賣得舒心、市場運行良好的多贏效果。
(作者單位:北京市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