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半月談》記者 字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發展產業,是各地扶貧的第一要務。長征沿線地區也是如此。記者走訪了解到,長征沿線許多地方通過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激發出強大的發展活力,讓許多貧困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

  發展特色農業,增強“造血”能力

  福建省寧化縣曹坊鎮村民馮玉平原本是村里有名的貧困戶,妻子患病負債累累,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來。“前幾年老婆眼睛出了毛病,我外出打工賺醫藥費,還是欠了快4萬元。家里住的仍是土房子,日子過得挺苦的。”馮玉平說。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12年。村里開始發展特色農業合作社,馮玉平聞訊回到老家,在合作社的幫助下,種上了12畝山藥和8畝烤煙,年收入在8萬元以上。這幾年,馮玉平不僅把欠債還上了,家里還蓋了棟新房子,貧困戶的“帽子”也摘掉了。由于踏實努力,馮玉平還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現在的生活,我原來想都不敢想。”馮玉平說。

  馮玉平不是個例,在長征沿線地區,像他一樣因特色農業脫貧的農民還有很多。

  “一畝臍橙一萬塊,脫貧致富來得快”,在江西瑞金市黃柏鄉萬畝臍橙基地內,牌子上兩行紅色大字在樹叢掩映下十分醒目。站在被果實壓彎的枝頭下,43歲的果農鄧主平滿臉自豪地介紹:“我這20畝果園正值盛果期,一畝純利能有七八千塊。”

  贛南臍橙已經在全國打響了品牌。以臍橙為代表的特色農業發展也成為這片紅色土地的脫貧利器。據了解,近年來贛州市通過發展臍橙產業,帶動70余萬人脫貧致富;通過發展油茶產業,13.5萬貧困群眾每人年均增收800多元。

  與贛南臍橙一樣打響品牌的還有寧夏枸杞。走進同心縣河西鎮同德移民新村,在村東頭一望無垠的枸杞地里,1000多人一起勞作的場面蔚為壯觀。一串串紅瑪瑙似的枸杞被輕摘入筐、過秤裝車,運往全國各地。

  同德移民新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馬永伏介紹說:“我們引進大型農字號企業,通過科學種植、管理,在同德村這片遠離污染的土地上生產出高品質枸杞。每年全體村民不僅能得到一筆土地流轉費,還可以在枸杞種植基地就近打工掙錢,不少貧困群眾因此脫貧致富。”

  記者在長征沿線一些貧困地區采訪發現,發展特色農業已成為最主要的脫貧方式:有的地方連片發展,做強做大地域品牌;有的地方因地制宜,搞一村一品,成效顯著。這一方式,從根本上增強了貧困地區“造血”脫貧的能力。

  依托生態優勢,打造致富產業

  貴州遵義市桐梓縣婁山關鎮杉坪村曾是遠近有名的貧困村,超過三分之一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自2014年開始,杉坪村依托生態優勢,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出5000畝的“黔北花海”景區,同時建設了觀光長廊、婚紗拍攝基地等配套設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游玩。

  村民袁洪明曾在浙江的工地打工,一年收入兩萬多元,自從去年在村里開了一間農家樂,僅盛花期3個月他就收入了8萬多元。目前,杉坪村鄉村旅館、農家樂已超過70家,全村人均年純收入由發展鄉村旅游前的4500元增加到2萬元,從“貧困村”一躍成為“小康村”。

  在寧夏六盤山地區的隆德縣,良好的生態也幫助不少貧困群眾圓了脫貧致富夢。隆德縣現有林地74.8萬畝,以此為基礎,該縣大力推進林下經濟和花卉等特色產業,種植苗木花卉3288畝、林下藥材2萬畝、林藥間作9391畝,養殖林下生態雞13.35萬只。

  在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一處半山腰,一片用鐵絲網圍起來的、草木茂盛的地方建起了3座雞棚,許多散養的山黃雞在松樹下悠閑覓食。這里已經成立了新盛牧草合作社,社員柳寶軍說,合作社由10戶農戶組成,養殖了8000只山黃雞,大家掙的比種地多了不少。

  與婁山關鎮、陳靳鄉一樣,長征沿線許多地方都處于山區。隨著全國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交通等基礎設施改善,這些地區的生態優勢凸顯,成為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

  在云南省尋甸縣法祖屋村尋甸瑞馳專業養殖合作社的養殖場里,一群群山地雞悠然自得,在樹林里,在草叢中,或小憩,或覓食,不時有體格強健者飛上樹枝,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美好。

  養殖場負責人馬禮娟介紹:“這里遠離居民區,空氣好,山地雞不易患病,這樣環境里長成的雞,肉質緊且綿軟,很受市場青睞,每公斤能賣到50元以上。”目前,合作社聯合32戶養殖戶,為上百人提供了就業崗位,同時收儲周邊村民的玉米稈作為青儲飼料,有效帶動了周邊村民脫貧致富。

  在云南鎮雄縣烏峰街道小河村,鎮雄益雄藥業公司建成了5000畝中藥材基地,種植黃精、牡丹、半夏和當歸等中藥材。目前,基地為貧困群眾提供了180余個穩定的就業崗位,人均月收入1800元以上;通過土地流轉還帶動了380多戶1300多人脫貧。

  開掘長征資源,發展紅色旅游

  長征沿線地區最有特色、不可復制的資源正是長征資源。近年來,不少地方圍繞這一資源做文章,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做大紅色產業,為困難群眾脫貧致富開辟了一條新路。

  今年8月,烈日下每天都有超過萬名游客前往甘肅會寧紅軍會師舊址參觀。紅軍會寧會師舊址管委會主任杜永勝介紹,借助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地的優勢,會寧較早開始了紅色旅游的探索。目前,會寧的紅色旅游已形成體系,會師樓、會師塔、紅軍長征勝利景園等景點,成為游客接受紅色文化洗禮的重要場所。

  快速發展的紅色旅游產業,也讓餐館、農家樂等看到了商機,紛紛打出“紅軍飯”的招牌,為游客提供感受長征的新方式。“十二五”時期,會寧接待游客超過9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近50億元,一大批貧困群眾脫貧。

  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紅色旅游同樣如火如荼。“紅色旅游的火車頭帶動了全鎮經濟增長。”古田鎮副鎮長謝林烽說,古田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每年參觀者達百萬人次,鎮上的餐飲店、零售店、旅館有100多家,很多貧困群眾由此實現了就業。

  在湖南省通道縣,紅色旅游已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通道縣以當年中央紅軍召開“通道會議”、形成“通道轉兵”決議的恭城書院為核心,啟動了通道紅色文化景區建設,并參與聯手打造“貴陽-凱里-鎮遠-黎平-通道-桂林”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紅色旅游的發展給通道縣的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縣里受此啟發,開始嘗試“旅游+異地搬遷”的扶貧模式。通道縣扶貧辦主任吳永雄說,縣里把偏遠地區的貧困戶直接遷到景區,這樣他們就有更多工作機會,還可以做點小生意,脫貧更快。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長征沿線不少地方,紅色旅游都成了扶貧的重要抓手。一些地方還不斷豐富紅色旅游內涵,除了觀光游覽,還推出紅色劇目演出,成立紅色藝術團,創作紅色歌曲和情景劇等,不斷做大做優紅色旅游產品,使其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更大作用。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