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一項被農民稱為“一塊田”的試點改革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說起“一塊田”改革,懷遠縣十里八鄉的農民沒有不交口稱贊的,究竟是怎樣的改革能夠得到農民這樣的熱情擁護呢?帶著好奇和疑問,記者來到了懷遠縣“一塊田”改革的發源地——徐圩鄉一探究竟。
“化零為整” 增產增收
在徐圩鄉,鄉黨委書記蔡永為記者揭開了答案。蔡永告訴記者,“一塊田”改革并不神秘,“實際上就是一戶一塊田耕種,將過去的農民零散耕種變為家庭連片經營,實現農戶家庭經營的集約化和規模化。”但在這簡單答案的背后,卻飽含了農民群眾的實踐經驗和智慧結晶。
68歲的農民邵東洋介紹說,在搞“一塊田”改革前,由于過去土地地力不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也不平衡,他家的18畝地,分布在9塊不同的地方,每次種地都要算好不同地塊所需要的肥料和農藥,收獲的時候要提前約好收割機去不同的地塊收割,往往是小的地塊人家不愿意來,只能自己動手了。
邵東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搞了‘一塊田’以后,我家以前的9塊田變成了一塊,溝渠、道路都是修好的,過去收割的時候9塊田將近4天才能完工,現在3個多小時就能收工,付的錢也少了,一季下來要省400元。”根據當地農業部門的測算,在實行“一戶一塊田”后,農戶收割、耕種、灌溉等環節所費成本和工時大幅減少,基本實現了全機械化操作,保守估計每年每畝節省成本50元以上,畝均增收100元以上,在承包面積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實現了農民的增收減負。
蔡永進一步介紹說,在實施“一戶一田”的過程中,每戶之間零散地塊的田埂、溝壟得到了整理,一些不必要的水溝和機耕道被復墾,節省了不少土地資源。徐圩鄉完成“一戶一田”的改革后,估計會新增有效耕地將近5千畝,戶均增加4-5分地,正是由于有這些好處,在幾個村組試點成功后,越來越多的村組開始主動嘗試“一戶一田”。
“‘一塊田’的好處不僅是增產增收,更減少了村民間的糾紛矛盾,農村工作更好做了。”白湖村村支書白云新感慨道,以前村民為土地起糾紛,經常需要村干部去調解。“不解決糾紛,那這幾戶人家的其他工作都開展不了,村民關系也不那么融洽,自從看到別的村搞‘一戶一田’很有效果,我們村很多村民主動找我說要搞,在實施‘一戶一田’后,糾紛就很少了。”
在場的村民告訴記者,“一戶一田”不僅減少了糾紛,還有利于土地流轉,“過去一戶好幾塊田,想流轉都流轉不出去,現在是‘一塊田’了,想流入土地的都主動上門來了,流轉價格也從過去的每畝600元左右提高到了現在至少每畝800元。”
改革源于群眾創造
“一戶一田”改革發起于徐圩鄉殷尚村的2個村民小組,作為當時的改革親歷者,邵東洋向記者說起了搞“一塊田”的原因。“2014年,聽說國家要搞土地確權,我和幾個朋友感慨現在無人種地,流轉土地給別人種也不方便,土地太零散,老人自己種也費勁,大家一討論,感覺現在有了水路溝渠,土地產量也都一樣了,是個好時機,我們東邵組就搞起了‘一塊田’。”
說著容易,做起來難,“一戶一田”究竟怎么搞?當時參與的村民告訴記者,先選出村民代表經過村民討論,制定方案,然后規劃村民小組內溝、路、渠、橋等基礎設施,保證公平公正,最后以10畝為一檔來量地。村民以抽簽方式來決定地塊歸屬,為保證公平,第一輪抽取抽簽的順序號,第二輪按照順序號來抽取地塊號。東邵組總共463畝地被分成了24塊大田,基本做到了“一戶一田”,實現了“一塊田”改革,在實現“一戶一田”后,農戶經營田地的積極性有了明顯提高。
蚌埠市農委經管科科長劉春麗介紹道,“一戶一田”改革不是政府推出來的,而是農民群眾自己的創造。徐圩鄉試點成功后,蚌埠市農委非常關注,并專門出臺了指導意見,強調要尊重農民意愿,堅持“自愿、協商、民主”,堅持“五個不變”,即現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不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變、以原二輪土地承包村民小組為單位互換范圍不變、二輪土地承包人口基數不變、土地發展現代農業用途不變。實際上,也就是強調要堅持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農民的經營自主權和首創精神,讓農民成為農業現代化的自覺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目前,蚌埠市出臺了《關于穩妥引導農戶自愿互換并地實現“一戶一田”承包經營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提出對實施“一戶一田”合并土地100畝以上的村,按照每畝100元標準進行獎補,縣級財政再配套每畝100元用于村組公益事業建設。來自蚌埠市農委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市共有5個鄉鎮18個村74個村民小組,開展了互換實現“一戶一田”承包經營的試點改革,“一戶一田”總面積已由2015年的3812畝擴大到6.28萬畝。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