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報道,農村承包地、宅基地是農民最重要的土地財產權益。隨著城鎮化加快,一些已在城鎮站穩腳跟的進城農民,希望“變現”其留在農村的“兩塊地”,嘗試各種農地有償退出的辦法。作為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重慶梁平縣從2014年開始進城農民整戶退地試點。今年5月初,梁平縣川西村9社7戶農民,向社集體經濟組織申請整戶退出承包地,面積超過26畝,退地農民每畝地將獲得1.4萬元補償。重慶市巴南區也在做類似的退地嘗試。在宅基地退出方面,重慶已有相對完善的制度通道,即依托“地票”交易方式,農民平均每畝宅基地能獲得10萬元以上的收益,成為進城安家落戶的重要資本。宅基地之所以能復墾“變現”,得益于地票設計。作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在2008年底重慶成立了全國首家農村土地交易所,根據國家城鄉建設用地占補平衡的規定,引導農民對廢棄的宅基地等農村建設用地進行復墾,形成建設用地指標,即“地票”,利用土地級差地租原理進行交易,收益扣除復墾成本,剩余的85%直補給農民,15%歸集體。
基層干部:退地改革要進一步推廣,有兩個問題需要頂層設計給予解答:一是到2027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期結束后,對于退地農民交還給社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是否應該向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重新分配,目前國家政策、法律尚不明確。二是在對農村土地征用時,為了保障農民生存,目前國家有較為完善的征地農民養老保險等保障政策,但針對自愿退地的農民,相關配套社會保障政策尚處于空白階段。
專家:在城鎮化進程加速的背景下,承包地有償退出對于盤活寶貴的土地資源十分重要;同時,仍需加強中央層面的頂層設計,規范農民承包地處置行為,防控風險。但需要明確的是,農民退不退地,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強行推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