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漢源縣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總人口33萬,農業人口占90%。由于農業缺水、工業缺電、運輸缺路、財政缺錢,農民群眾增收乏力,2010年貧困發生率高達22.6%,一度是貧困縣的典型代表。近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漢源縣大力實施一村一品發展戰略,深入推進“造血式”扶貧,在培育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助推脫貧攻堅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縣一村一品專業村鎮123個,專業村鎮經濟總收入26.3億元,專業村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00元,高出全縣13%,先后被評為四川省現代農業示范縣、全省“三農”工作先進縣。
打好“果蔬牌”,建設一村一品百里走廊
按照“一鄉一主題、一村一特色”的思路,差異化、錯位式布局甜櫻桃、紅富士蘋果、金花梨、黃果柑和高山蔬菜等專業村108個、專業鄉15個,新發展果蔬基地近30萬畝,建成一村一品百里果蔬走廊特色產業經濟帶。全縣農業總產值中,果蔬產業產值比例達到了74%。依托百里走廊深入開展村企對接、村企共建活動,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710家,其中國家級、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12家,家庭農場330家,形成以企帶村、以村促企良好格局。清溪鎮同心村、皇木鎮紅花村等昔日亂石滾地、泥路顛簸的貧困村,通過發展甜櫻桃、高山蔬菜等產業,建成“戶戶有果園、家家住新居、處處是景觀、人人露笑臉”的幸福美麗新村。
唱好“林草戲”,變荒坡荒山為金山銀山
改山改土改觀念,按照“山頂生態戴帽子、山腰栽樹找票子、山下種糧飽肚子”的思路,把發展花椒、核桃等林果產業作為山區貧困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梯次布局一村一品優勢產業。全縣建成花椒基地10萬畝,核桃基地20萬畝,實現應種盡種、連片發展,中高山區60%以上行政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萬元,昔日的荒坡荒山如今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大力推進山區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全縣一村一品獲得“三品一標”認證產品75個,認證面積達26萬畝。注冊涉農商標56件,獲四川省著名商標3個。“漢源花椒”品牌價值超過7億元,獲得“四川省首屆消費者最喜愛的 100件四川商標”民眾投票評選和專家測評“雙第一”,成為“天府十寶”,椒農直接增收超過1.5億元。
奏好“交響樂”,發展三產融合新業態
推動農旅結合,按照“農業景觀化、景觀生態化、生態效益化”思路,促進“田園變公園、新村變景區”。全縣36個產業集中的專業村提升為鄉村旅游示范村, 13萬人融入產業鏈,鄉村旅游助農增收人均超過1300元,占農民人均增收比重的45%。九襄鎮三強村依托梨產業優勢,打響了春賞花、秋品果的特色旅游品牌,先后被評為“全國十大最美花卉觀賞地”、“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和“四川100個最美拍攝點”。2015年接待游客15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810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000元。推動農工結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原產地加工和精深加工,開發漢源壇子肉、大渡河牦牛肉、皇木臘肉、漢源湖鮮“四種肉”和瑪卡酒、紫薯酒、黃果柑酒、白蘭地、阿咪子“五瓶酒”等特色農產品,昔日“背篼裝不下、汽車拉不滿、產品賣不出”的狀況徹底改變。推動農商結合,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引進浙江“趕街網”建立村級運營服務站點200個,掛牌成立天府商品交易所漢源花椒交易中心,實現農產品網上交易。目前甜櫻桃網上銷售超億元,占總額21%以上。
出好“組合拳”,創新產業扶貧新機制
加大項目整合力度,近年來累計整合項目資金22億元,實施產業發展、農村公路、農村水利“三年大會戰”,夯實了一村一品的發展基礎。每年設立500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3年來直補農戶6000萬元,平均每畝超200余元。創新科技支撐機制,與四川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等11個科研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推廣“稻-蒜-果”、“豬-沼-菜”等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甜櫻桃等優勢產業畝產值達3萬元以上,效益提高10倍。創新人才培育機制,構建“專家+農技人員+農村技術能人”三級技術服務人才體系,社會化采購百名土專家、田秀才定點服務貧困村、貧困戶,提高生產管護水平。雙溪鄉申溝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2年以來統籌整合項目資金1800余萬元,完善路網渠系,打造景觀節點,改造村容村貌,建成白鳳桃產業基地1.2萬畝,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農業部“中國美麗鄉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4732元增加到2015年的13500元,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本文由四川省漢源縣委供稿)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