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觀點認為,只有規模經營才能推進農業機械化、實現農業現代化,以2億多戶小農為基礎的農業是沒有前途的,也是難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然而現在的問題是:第一,拋荒的土地都集中在不便于耕作的山區,這些山區的耕地很難進行機械化作業。這些地區的土地一般小農都難以耕種的話,資本就更不可能進入去種了。資本要搞規模經營的耕地,是山區以外最好是平原地區的耕地。平原地區的耕地,老年人種糧的產量很高,且根本就沒有人愿意丟田不種。第二,中國2億多戶小農還將長期存在,尤其是中老年農民的數量將在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保持高位數,這些農民是愿意種田也能種田的,且除了種田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
這樣一來,中國農業要實現機械化就有兩個方向,一是為小農提供服務的機械化,二是為所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服務的機械化。當前農業政策包括農業機械化的方向,是以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服務為主要方向的。但是,機械化同時也可以極大激發農村中老年人從事農業的積極性,使農民甚至70多歲的農村老年人都可以從事農業生產。農業機械化和各種簡便農業技術的推廣極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農業生產正變成適合中老年人從事的一項產業,這個農業產業與農民的退養狀態可以結合起來,從而讓季節性展開的農作物的播種、生長、收割與農民的年節周期結合。退養狀態的農村中老年人有的是時間來照看莊稼、田間管理,精耕細作的農業就能成為高產的農業。小規模的以中老年農民為主的農業,同時又是應對越來越老齡化中國的一著妙棋。(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