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跟隨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考察組赴蘇南學習社區股份制改革。考察組來到了無錫市錫山區前洲街道謝村社區和常熟市梅里鎮天字村,聽取了兩個單位關于社區股份制改革的情況介紹,查閱了相關臺賬資料,參觀了兩個村的新型農村社區。學習歸來,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值得借鑒的經驗
社區股份制改革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作為領導班子成員必須要有奉獻精神。社區股份制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利益的一次重大調整,涉及的矛盾錯綜復雜。在推進的過程中,一個過硬的領導班子才能發揮核心的作用,才能保證改革方案的公開、公正和公平,才能化解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謝村社區黨支部書記郁國其用自己的親身事例為全村人樹立了典范。他和愛人結婚20多年,愛人戶口遷過來只有5年。在這次股份制度改革中,婚嫁人員農齡的測算是按照戶口遷入時間折算。這樣算下來,他愛人就少折算了農齡。周圍的同事、朋友都勸他把愛人的農齡按照嫁過來的時間折算,群眾也不會有異議。而他說:“章程明確規定了按戶口遷入時間折算農齡,那就必須嚴格執行,我雖然是村黨支部書記,但在章程面前沒有特殊。”正是他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凝聚了人心,求大同而存小異,推動了謝村社區股份制改革的順利進行。
社區股份制改革離不開政府優惠政策的扶持。前洲街道謝村社區地處滬寧城際鐵路惠山站,依托惠山站的建設,全村進行了整村拆遷,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設了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新型農村社區。謝村社區依靠拆遷補償和村民入股,在大力發展物業經濟的同時,開展各項投資,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在保障村級各項公益事業投入的基礎上還增加了社員分紅。2014年,謝村社區每股分紅4.8元,人均收益近3000元,實現了“人人有股份,年年有分紅”的目標。梅里鎮天字村上世紀90年代曾被譽為“江南第一鞋村”,但由于種種原因,村級經濟發展曾走入低谷。2006年,在梅里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天字村充分發揮區位優越和梅李集鎮東延、園區東擴等工程的優勢,利用政府劃撥的100畝土地規劃建設天字工業小區,找準產業切入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集中引進了一批科技含量高、輻射帶動強、發展潛力大、社會效益好的項目,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迅速增強。通過組建社區股份合作社,發動全村村民以現金入股的形式投資建設標準廠房,全力增強村級經濟。社區股份合作社成立以來,村民每年都享受到了15%的分紅,最多的農戶每年僅分紅收入就有數萬元。
社區股份制改革要敢于突破現有的條條框框。法無禁止皆可為。無論是謝村社區還是天字村,在社區股份制改革中都敢于突破。上世紀90年代,原有的村辦企業都進行了改制,村級集體積累消耗殆盡。在社區股份制改革的進程中,兩個村所在的當地政府都給予了政策扶持,但他們也面臨著一個共同的難題,那就是建設資金哪里來?法律沒有禁止村集體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通過入股分紅的形式籌集建設資金,那就可以大膽地嘗試。但要走出這一步,也是需要勇氣的,因為入股分紅和非法集資的界限是模糊的。成功了,那就是先進典型,失敗了,會冒很大的風險。和他們相比,我們缺乏的就是勇氣。
社區股份制改革要富有創新精神,學會騰籠換鳥。經過多年的發展,謝村社區和天字村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已經枯竭,隨著實體經濟的下滑,物業經濟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下一步如何發展,那就需要創新。他們的規劃是:合作社抱團發展,組建集團公司,不再拘泥于物業經濟和建設標準廠房,在“互聯網+”的時代,瞄準新的經濟增長點,走出去,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社區股份制改革要做好風險控制。任何一項投資有收益就必然帶來風險,收益越大,風險也越大。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實體經濟面臨低谷,社區股份制改革既有經營性風險,又有系統性風險,就連最保險的物業經濟也會變得不保險。社區股份制改革涉及千家萬戶,一旦出現系統性風險,結果是災難性的,勢必會影響農村社會的穩定。所以,股份合作社的投資項目必須進行可行性研究和風險評估,穩定是壓倒一切的,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
應該注意的問題
要學習蘇南社區股份制改革的精髓,不能學表面,不能盲從。雖然謝村社區和天字村發展物業經濟都取得了成功,但我們如果不切實際地也大力發展物業經濟,可能會適得其反。他們按照農齡設置股份群眾能夠接受,也許我們按照這個辦法設置股份就行不通。因此,社區股份制改革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要適合本地的實際情況。
社區股份制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改革也是需要條件的。我們和蘇南相比,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還不在一個數量級上。他們基本上都完成了社區股份制改革的任務,而我們絕大部分村還不具備改革的條件,所以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做“趕鴨子上架”的事情。
在改革的過程中,管理者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盲目搞村民現金入股,不是資金越多越好。社區股份制改革的目的是以明晰集體資產產權為核心,以適應市場經濟為根本目的,變資產為股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推動建立運作更加規范、管理更加民主、經營更加科學、分配更加公平的農村經濟發展新體制。農民是弱勢群體,風險意識比較薄弱,賺得起、賠不起。經過宣傳發動,入股資金可能好籌集,但資金籌集好以后,可能面臨沒有投資項目的窘境。經濟新常態下,風險無法控制。因此,管理不能盲目搞村民現金入股。
努力實踐的方向
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社區股份制改革創造條件。社區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就是要有一定數量的集體經營性資產,沒有資產,改革無從談起。所以村級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通過盤活存量資產,提供優質服務、依托區位優勢、依靠各種資源等多種方式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增加村級經營性資產。
選擇部分具備改革條件的村先行開展社區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主要工作包括加強領導、建立組織、清產核資、產權界定、制定章程、折股量化、按股分紅。改革的首要任務是規范分配,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
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逐步規范社區股份合作社的運行。條件成熟的地方,可以跟上蘇南社區股份合作社的步伐,經風險評估并報上級批準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吸收社員現金入股,提高社員參與合作社管理的積極性,充分發揮理事會和監事會的職能,加速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進一步提高社員分紅水平,建立起“運作規范、管理民主、經營科學、分配公平”的農村經濟發展新體制。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川姜鎮人民政府)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