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山東省曹縣的宋孝印是種了20多年地的“老把式”。“過去守著一畝三分地,辛苦一年又一年,可日子仍然過得清貧。”他說,國家鼓勵發展規?;N植,他流轉了700多畝耕地,成了當地的種糧大戶,收入水漲船高。
但這幾年,宋孝印遇到了難題。他以種植玉米為主,玉米行情低迷,他損失不少。所以,當山東省農科院找到他,希望聯合試驗花生玉米套作時,他立刻答應。在他看來,當地的土質為沙質土,正是種花生的理想土壤,花生的市場價格不錯,如果試驗成功,說不定能為鄉親們找到一條致富路。
又是一年豐收季節, 試驗結果讓宋孝印很滿意。“一畝地種三行玉米,套作四行花生,能產1000斤玉米、300斤花生,每畝增收500多元。看到有賺頭,鄉親們紛紛采用了這種套作方式。農民積極性咋調動,得實惠是關鍵啊。”
【專家說】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鄭風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就是“人”,農民生活好了,干勁足了,農業農村的發展才會一片生機勃勃。
近年來,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這得益于黨和政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采取了一系列的惠民措施,讓農民收入渠道越來越多元。
在家庭經營性收入方面,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農產品生產不斷“調優”“調綠”。正是順應了市場對優質健康農產品的需求,特色農產品價格行情看漲,不少農民實現增產又增收。在工資性收入上,近年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不斷發展,住房、就業等優惠政策密集出臺,讓越來越多的農民轉變成了市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機會。在財產性收入上,農村改革全面深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工作成效顯著,各地探索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賦予農民對集體經營性資產的占有收益分配權力,讓農民變股東,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同時也應該看到,未來一段時間農民持續增收的壓力在增大。比如農業生產面臨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農民工工資上漲空間受限等。未來政府應從三方面著力:首先,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觀光旅游、農村電商等新業態,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其次,加大對農村農民的支持力度,特別要注重優惠政策的精準性。當前不少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積極返鄉創業,針對這一群體面臨的資金、技術、人才和用地等難題,應給予相關政策扶持。第三,實現小農戶和大市場的對接。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探索不同模式,帶動普通農民、貧困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
(來源:《人民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