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取消已實行了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以及受國內外市場影響,糧食價格尤其是玉米價格持續走低,種糧農民的收益有所下降。當前,正值備春耕生產時節,糧價“跳水”,種糧大戶的積極性是否受到影響?他們今年有什么打算?記者就此采訪了山東、山西兩地的多位種糧大戶,聽一聽他們的心聲和期盼。
“雖然難,但必須窮則思變,靠自己想辦法走出困境”
顏淑云是山東章丘奔騰種植家庭農場的農場主,從1995年就開始流轉土地種糧食。農場擁有整齊的糧倉和大型烘干機,收獲玉米也用上了先進的玉米籽粒收獲機,機械化率很高,這也讓他每年的收益還不錯。玉米價格沒下降前,流轉的1000多畝土地,小麥和玉米兩季差不多有40萬-50萬元的收益,因此滿懷信心的他與農戶一下把合同簽訂到了2027年。
隨著國家實施了玉米收儲改革,玉米價格下降較多,記者問顏淑云是否受到了影響時,他說,滿肚子的苦水沒處倒呀。“難,非常難,現在已經到了種糧的冰點了,玉米價格跌到了7毛/斤,真是糧賤傷農呀。”顏淑云的語氣很是沉重,說到激動之時,甚至還說出“再見玉米,再種就是死路一條”的話。
但是作為市級家庭農場的負責人,在經營過程中也享受到了一些政府扶持政策,還和農民簽訂了合同,理性的他表示堅決不能撂挑子不干了。“雖然難,但必須窮則思變,繼續種,靠自己想辦法走出困境。”他打算等小麥收獲后,就把玉米品種改為糯玉米,走訂單農業;今年的冬小麥也換成培育小麥麥種,已經和一家中美合資的企業簽訂好了合同,為他們生產淀粉提供原料,這樣一斤可多賣1.5-2毛;同時經過去別處考察,發現種旱水稻每畝的利潤可提高200-300元,今年也會嘗試種一些。顏淑云說,希望通過這些改變能走出困境,增加一些收益。
“就喜歡和土地打交道,要干就得干好!”
山東省商河縣是全國有名的產糧大縣,記者采訪了該縣的一位種糧大戶呂廣志。當問及糧食價格下降收成有沒有受影響時,他對此反應卻比較淡定,“小麥沒有虧,玉米虧了點,但虧的不多。”
談到今年的打算時,他說周圍的種糧大戶都在逐漸轉型,他今年也有三個“轉型”。一是打算把所有的冬小麥都種上高強筋的優質小麥。“其實去年就和一個廠家在談合作,結果沒談成,今年又和另外一個面粉廠在談,這家專門做淀粉深加工,收購好多品種,其中優質的小麥就可以用來做面條。”呂廣志說,如果談成的話這種品種的小麥每斤可多賣1毛錢。二是打算把玉米直接作為青貯飼料賣給一家養奶牛的公司,這樣一畝地可保證收入700-800元。三是打算留出100-200畝的土地嘗試種植蔬菜。
這些明確的計劃讓他干勁十足。記者了解到,呂廣志這種良好的心態其實源于他最近幾年種糧過程中的有益摸索。從2013年開始他就開始流轉土地,面積達到了1100多畝,全部用來種植小麥玉米。第一年由于沒有經驗,又遇上了嚴重的澇災,他那一季的玉米賠得一塌糊涂。但等到2014年,有了一定經驗了,呂廣志很輕松地就掙了幾十萬。到最近兩年由于要建糧倉、買烘干機,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問題,當地農業局主動幫助他聯系貸款事宜,很快貸到了60萬。他說,打算等土地經營權證辦下來后再申請貸款。事業發展總體比較順利,再加上已經投入了60萬-70萬元的資金,呂廣志說會繼續走下去,“別的生意咱也不擅長,就喜歡和土地打交道,要干就得干好!”
“價格下降早就預想到了,最重要的是節本增效”
山西運城市鹽湖區車盤辦事處沙窩村的種糧大戶董會龍是當地有名的種糧能手,談及今年春耕時節有什么新的打算時,董會龍很輕松地說:“今年的糧食行情可能依然不好,但其實我覺得玉米價格下降和我沒關系,早就預想到這一點了。現在玉米成本大約0.7元/斤,和國外比起來沒有競爭力,降到0.3-0.4元/斤才是合適的,所以說最根本的途徑還是要節本增效。”
說到節本增效,董會龍也在以實際行動踐行著這句話。他認為首要任務就是要提高畝產量。董會龍流轉的土地是村里土質最差的一塊,村民都不愿意種,最初的小麥畝產量只有80斤。他就實行輪作休耕制,一年只種一季,前期還專門種不好的玉米種子,等秸稈長到1.5-1.6米就粉碎還田,以此來改良土壤。為了避免化肥施用過量造成土壤板結,他實行精準配方施肥,不僅化肥用量小,還精準。就這樣,小麥產量現在已經提高到了600-700斤/畝,玉米產量也可達1500斤/畝。一直提倡要提高種糧機械化率的董會龍去年還將自家的20畝地用于新研發的條帶播種機的推廣試驗,小麥種子用量從原先的30-40斤/畝降至了18斤/畝。這種播種機會使每一粒種子比較分散,由于透風性好,分葉率也高,據董會龍介紹,他保守估計今年小麥的產量可提高至900斤/畝。
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董會龍去年還使用了無人植保飛機為周邊的9000多畝土地完成了高效噴藥作業。他對記者說:“這是政府做推廣試驗,購機費補貼80%,很多人給他都不要,我就想何不嘗試一下。”據了解,這種無人植保機不僅省水、省藥,效率還很高,一分鐘可完成一畝地的噴藥作業,每畝費用也只有10-12元,大大節省了人工成本。今年董會龍已經建立了一支由8個年輕人組成的植保團隊,現在已經開始作業了。
對于如何降低化肥成本,董會龍也有著明確的計劃。今年冬天他打算為獸醫專業畢業的兒子開一家養豬場,糞便發酵產生的沼液和沼渣,一方面可施到土壤里,增加有機質,另一方面還可作為葉面肥噴在植物葉片上。
董會龍對記者說,其實在降低灌溉成本方面也可以大有所為,只是現在資金緊張還無法實現。未來他將引進指針式噴灌機,實現自動實時精準灌溉。對于未來,董會龍的設想還有很多,他說,將來成本降下來后,逐漸引導農民帶地入社,“如果利潤達到1000元/畝,農民可獲得不止200元的租金,可能還會有500-600元的分紅呢,當有風險時,也可以共同承擔。”
董會龍的思路一直很清晰,對于未來糧食種植形勢他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判斷:只有找到種糧的根本路子,增加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樣才不會被淘汰。
上述三位種糧大戶的心聲反映著記者采訪的多數種糧大戶的心態。不少人感覺種糧很困難了,例如山西省聞喜縣一位種糧大戶楊瑞對記者說,他流轉的100畝土地去年基本沒掙到錢,正打算和農民商量一下土地流轉費能否每畝降100元,如果不行的話只能把地退給農民了。但大部分種糧大戶仍然是在積極地調整種植結構,或改種優質糧食品質,或提高機械化率降低成本。記者認為在當前國家重點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堅持市場需求導向,主攻農業供給質量,像董會龍一樣注重節本增效,或許是種糧大戶們可嘗試的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