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園區上班,一個月1800元工資,比種地舒服多咯。”在貴州盤縣噠啦仙谷休閑農業園區當服務員的顧雙菊一臉笑容。顧雙菊以前除了種地之外經常到外面打工,一年也存不了幾個錢;三年前,噠啦仙谷開發后,她家田地幾乎都入股了公司,除了有固定租金外,她成了園區里的產業工人,收入穩定。在六盤水,像顧雙菊這樣“日子越過越紅火”的農民群眾越來越多。他們生活的巨變,得益于“三變”改革。
資源變資產,破解“輸血”難題
發展底子差,農業條件惡劣,青壯年人口外出打工比例高,這樣的村子在六盤水有很多,其特點可概括為“資源分散、資金分散、農民分散”。過去政府采取的是送米、送油、送物資這種“輸血”式的幫助,但也只能解一時之困,難以讓村民真正富起來。六盤水市推動“三變”改革的一位負責人對記者說:“要擺脫發展困境,還是要靠自身造血。我們的農村底子差,但并不是說我們沒有資產,只不過是沒有沿海地區那樣豐富的經營性資產,我們擁有的豐富的資源性資產還是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如何變“輸血”為“造血”,首先就是要資源變資產。六盤水市的做法是將村集體的集體土地、林地、水域等自然資源要素,通過入股等方式加以盤活,采取合作經營的方式交由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經營,從而讓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得到合作社、企業等經濟實體的股權分紅,增加農民的收益。
盤縣普古鄉舍烹村本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2012年起,當地農民在農民企業家陶正學的帶領下,從成立普古銀湖種植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始,通過土地入股等形式,規模發展獼猴桃、藍莓、刺梨等產業,每畝耕地產值從過去300元提高到5萬余元。如今,該村人均收入翻了三倍,達到10000元以上。
除了舍烹村,陶正學的園區建設還覆蓋周邊其他7個村,涉及6萬余人。他打造的娘娘山綜合旅游區名氣在當地逐漸響亮,前來旅游的人數逐漸增多,如今項目成功申報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旅游產值達4000多萬元。陶正學還兼任8個村聯合成立的娘娘山聯村黨委書記,他介紹:“如今,娘娘山初步實現了村村有產業,寨寨有風光,很多老百姓感嘆,沒想到過去的窮山溝如今變得像蘇杭。”
類似的例子越來越多。水城縣阿里鎮松綠村采取“公司+村集體+農戶”方式,由宏興公司(平臺公司)出資 600萬元,農民以土地入股,共建獼猴桃基地3500畝,農民占股90%,公司占股9%,村集體占股1%,受益農戶160戶480人;鐘山區大灣鎮山根腳村以 5萬元出資和70m平方米門面使用權入股西部電商貴州陶之音有限公司,占股25%,每年分紅5萬元以上。
農民變股東,拓寬增收渠道
發展經濟,不僅需要物力,更需要人力,對于“農民分散”的農村現狀,怎樣讓村民不僅能留下來,而且能富起來,六盤水市突破的關鍵就是以股份為引導,將打造“股份農民”作為“三變”改革的核心工作。
盤縣的巖博村是遠近聞名的先進村、小康村,擁有集體資產達6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4100元。但在村支書余留芬2001年剛上任的時候,還是一個人均純收入不足800元、1/3的村民沒過溫飽線的村子。余留芬介紹,為帶動村里發展,她決定按照彝族傳統釀酒模式開辦一家酒廠,將集體林場作為抵押,先后向縣聯社貸款1500萬元,作為酒廠建設前期資金,這筆資金以1萬元為1股,由村里有能力又想干事的農戶采取“自覺認購、自主貼息”的方式簽訂入股合同。巖博村365戶農戶中有150余戶參與入股,入股率近50%,其中采用土地經營權入股的15戶,采用共同貸款方式入股的100余戶,自行籌資入股的農戶30余戶。
“讓大家用土地承包經營權和技術、勞動力入股企業,企業、集體、村民擰成一股繩,實現了農民、村集體與經營主體‘聯產聯心’、‘聯股聯心’。”余留芬說。
對于股份引導發展的好處,王順友作為普通農民感受頗深。他告訴記者,他將家里的土地入股了貴州潤永恒農業公司種植獼猴桃,入股后不僅每月有兩三千元的打工收入,還有每年1000余元的保底租金,年終還能按照30%的比例參與獼猴桃產后利潤的分紅。“這樣的好事,以前不敢想呀!”王順友贊嘆道。
據了解,王順友所在的俄戛村有40戶貧困戶把土地入股到貴州潤永恒農業公司,他們可優先在基地務工。村里第一書記告訴記者,入股農戶人均增收達4300元。
“三變”改革不僅讓農民變成“股民”,收入得到了直接提高,同時也讓村集體經濟找到了發展路子。
六枝特區隴腳鄉花德村1000多平方米的集體養殖場辦公用房常年閑置,該村將這些辦公用房入股到馳誠養殖專業合作社用于茶葉精加工,每年可獲得固定分紅2萬元,有效增加了集體收入。六枝特區郎岱鎮青菜塘村利用村里原有積累15萬元,由鎮政府出資30萬元,向銀行貸款40萬元創辦砂磚廠,解決了剩余勞動力25人,每人每月勞務收入達2000元,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收益30萬元。
“老百姓的問題解決了,村干部的威望自然就高起來了,群眾的事情也好辦多了,煩惱事麻煩事越來越少,農村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談到“三變”給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帶來的變化,六枝特區新華鄉田壩村支書陳興昌欣喜不已。
資金變股金,提升發展動力
近年來,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的各項資金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且點多面廣,資金投入分散,作用發揮不明顯。針對這些問題,六盤水市將扶貧開發資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等財政資金量化為村集體或農戶的股金,按照集中投入、產業帶動、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方式,投入到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形成股權,提高資金的集中度和使用效益,推動農村加快發展。
鐘山區的做法較為典型。為幫助無力脫貧的貧困戶借助金融機構獲得財產性收益,經鐘山區政府授權,由鐘山區惠農農業發展公司作為股東,在六盤水市農商行改制進行增資擴股的過程中,吸納實施效果差、時間節點內未實施的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684萬元,作為貧困戶的原始股金,為542戶1086名貧困人員認購農商行股份400萬股。按每年15%股息計算,每個貧困人口每年可以分紅552元。
六枝特區郎岱鎮將財政扶貧項目資金 3000萬元投入到貴州大地人和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公司自籌資金1.25億元,共建獼猴桃基地4000畝,郎岱鎮政府作為財政資金投入方代表占股20%(其中村集體占股2%、全鎮貧困戶占股8%、土地流轉戶占股10%),公司占股80%,財政資金所得紅利注入政府設立的扶貧基金專戶,二次分配兌現給貧困農戶、土地參與生產經營的農戶和村集體。受益農戶 3150戶10969人。
六盤水市扶貧開發局一位負責人表示,“三變”將企業和貧困農戶捆綁起來,既增強了企業的發展動力,也為農村和貧困戶找到了增收路子,可謂攪動農村發展一池春水。
目前,六盤水市65個鄉鎮、31個社區(街道)、881個行政村、29個省級農業園區實現了“三變”全覆蓋;共有51.48萬畝集體土地、28.92萬畝“四荒地”、68.3萬平方米水域、5.86萬平方米房屋入股;整合財政資金6.61億元,撬動村級集體資金1.25億元,農民分散資金4.28億元、社會資金45.71億元入股;39.05萬戶農民變為股東,入股受益農民達129.03萬人;全市共減少貧困人口55.87萬人。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