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扶貧開發,確定了到2020年讓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的目標,出臺了強有力政策措施。多年來,農業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部署,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農增收作用,積極推動農業產業扶貧,取得了顯著成效。各地涌現出一批帶動產業發展效果突出、幫助貧困農戶真正脫貧的龍頭企業,他們以發展現代農業的“造血”實踐,回答了農業產業扶貧“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探索出了農業產業扶貧“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的有效模式。
發展訂單農業做扶貧。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農戶簽訂農產品產銷合同,向農戶提供種苗、飼料、疫苗、技術等,指導農戶開展種植、養殖,并按合同價收購農產品。這種模式解決了貧困地區農戶生產什么、物資從哪來、農產品賣給誰、價格下跌虧損怎么辦等一系列問題。農戶在家就可以安安心心地搞種養,其他一切事情都交給企業。安徽強英鴨業集團有限公司在宿州市泗縣、蕭縣、碭山縣等國家級貧困縣實施肉鴨產業扶貧規劃,由公司為貧困養殖戶提供“統一配送鴨苗、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配送飼料、統一疫病防控、統一保護價收購”,解決了貧困戶“無項目、無技術、無資金、無市場”難題。經公司試驗,貧困戶每38-40天就可以養殖一批肉鴨,每批6500只,每只凈利潤2元,一年養6批,基本上能夠實現“40天脫貧,一年致富”的目標。
提升技術能力做扶貧。龍頭企業一方面加強科技研發推廣力度,結合貧困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發展優勢,積極引入新品種、新技術,提升農產品產量和品質,增加了農民農產品銷售收入;另一方面,加強對貧困地區農戶的技術培訓、能力培養,使農戶有一技之長,有的農戶還成立家庭農場,開展規模經營,自我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四川光友薯業有限公司向貧困地區引入優良薯類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紅薯單產由每畝20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紫薯單產由每畝不足1000公斤提高到2200公斤,僅此一項就能讓農民每畝增收1000多元。泰州市梅香食品有限公司與湖北洪湖老區對接,組織技術人員對養殖戶進行培訓,使家禽成活率達到98%,產品合格率達到100%,到2015年已經在當地培育25戶年飼養量2萬只以上的養殖大戶,每戶年收益在10萬元以上。
開展金融服務做扶貧。龍頭企業長期帶動農戶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對每個農戶的生產能力、技術水平、勤勞程度、個人信用等知根知底,對農戶面臨的資金匱乏、發展無助的困境深有感觸。對此,龍頭企業充分發揮掌握農戶信息、控制生產過程和自身經濟實力較強的優勢,積極為貧困地區農戶提供農業貸款擔保,解決農戶資金短缺的燃眉之急,促進了生產規模擴大、經營效益提升。江西正邦集團有限公司專門成立了產業扶貧部,在國家級貧困縣、革命老區——吉安縣設立了正邦養殖擔保公司,專門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并主動分擔了農戶75%的利息。到2015年底,經公司擔保的農戶實際獲得農業貸款累計1.3億元,涉及農戶總數547戶,其中,養殖生豬年出欄400頭的133戶,年收入在6萬元左右;年出欄400-800頭的135戶,年收入在6萬-12萬元之間;年出欄800頭以上的112戶,年收入達到12萬-30萬元。
探索資產收益做扶貧。龍頭企業通過租賃貧困地區的土地或農業生產設施等,讓農民獲得長期穩定的租金收益,或者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讓農戶共享農產品加工增值收益,使貧困地區“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有效實現了資產收益提升、農戶收入增長。北京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河北威縣等國家級貧困縣實施“金雞計劃”,即貧困縣利用扶貧資金和銀行貸款建設雞場,產權歸貧困戶輪流持有、定期更新,德青源公司租賃雞場、支付租金,由貧困戶共同分享收益。2015年,浙江桐廬縣、山東青州市、四川崇州市、貴州盤縣等地相關龍頭企業吸納農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讓農民持有龍頭企業或農業項目的股權,建立“保底收益+股份分紅”的利益機制,讓農民真正實現“持股增收”。
增加就業崗位促扶貧。龍頭企業大多數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種養環節就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納大量農戶從事農業生產。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加快發展,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長和拓寬,龍頭企業在農產品加工、銷售、物流和附屬產業等方面提供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多,對貧困地區農民就業增收的帶動能力越來越強。五得利面粉集團有限公司立足于貧困地區,直接吸納農民就業4500多人,每人平均年薪4萬多元,與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持平。據測算,該公司每投產1000噸可直接吸納200多個農民到廠房、食堂、超市、車隊等就業,按照每年投產3000-5000噸計算,可以幫助600-1000個家庭脫貧。2015年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平均職工數2425人,人均工資4.05萬元;其中,季節性臨時工599人,人均工資1.43萬元。在龍頭企業就業,已成為許多農民工資性收入的重要來源。
參與公益慈善做扶貧。龍頭企業生存的根基在農村,發展的依靠是農民,因此,他們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公益慈善。另外,有很多企業負責人最開始就是莊稼漢,或是“跳出農門”的佼佼者,在事業取得成就后,仍對故土有深深的眷念,對鄉親有濃濃的感情,愿意為改變家鄉面貌貢獻力量。他們通過捐資助學、扶危濟困、修路引水等方式,幫助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改善貧困農民生活處境。湖南瀏陽河農業公司每銷售一件產品就提取2分錢扶貧,已經籌集600多萬元,建設了6所學校;湖北采花茶業公司在國家級貧困縣——五峰縣開展30多次公益慈善活動,捐款捐物近300萬元;河南三高公司等企業積極為貧困村修路架橋;江西瑞金紅都水產公司等企業主動為貧困村打井引水;河北華裕家禽育種公司等企業則為貧困村捐贈種苗等生產資料,許多貧困戶從中受益。
當前,全國各類龍頭企業總數達到12.9萬家,在發展現代農業過程中,為推動農業產業扶貧、促進農民就業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2015年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達3000多元。其中,1200多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按照合同價向農民收購農產品8900多億元,比按市場價多向農戶支付金額340多億元;通過合作方式向農戶返還利潤207億元;通過“保底+分紅”等方式向農民支付資金118億元。在看到龍頭企業產業扶貧成就的同時,也要看到他們付出的巨大人力、物力、財力成本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如企業以高于市場價收購農產品就會導致利潤下滑,甚至造成虧損;企業為農戶提供貸款擔保支持,就可能降低自身的可用貸款額度,甚至要為農戶代償壞賬損失;另外,近年來企業的租地成本、用工成本等也在持續上漲。
未來,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產業扶貧,需要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實現“以企業發展帶產業扶貧,以產業扶貧促企業發展”。為此,建議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充分挖掘、系統收集龍頭企業產業扶貧的典型案例,以適當形式對表現優秀的企業予以表彰獎勵,營造鼓勵支持龍頭企業參與產業扶貧的良好氛圍。二是總結宣傳各地龍頭企業產業扶貧的好做法、好經驗,因地制宜推廣龍頭企業產業扶貧的有效模式,不斷提升龍頭企業產業扶貧效果,讓貧困地區和農戶增加“獲得感”。三是通過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對龍頭企業產業扶貧予以實際支持,對龍頭企業產業扶貧成本予以一定比例補償,對龍頭企業為農戶貸款擔保實施“以獎代補”,對參加產業扶貧的龍頭企業準予優先上市,對龍頭企業扶貧支出給予稅費減免等。
(作者單位:農業部農業產業化辦公室)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