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焦點訪談》連續三期聚焦農村電商,報道農村電商帶來的諸多正向改變,也提出了“農村電商不‘農’”、農村電商困在哪兒等問題,引發很多討論和思考。
農村電商味兒不“農”是否合乎規律?
據《焦點訪談》報道,各地政府都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農村電商簡單說來主要做兩件事:一是讓工業品走進農村市場,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工業品下行;二是把農產品賣到城里去,也就是農產品上行。對于相對落后的地區來說,地方政府更看重的是農產品上行,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當地群眾增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然而許多地方的現實是,農民從電商平臺上買東西容易,但賣出自己產的農產品卻很難,工業品下行和農產品上行處于一種失衡狀態。
福建長汀鐘燕海是國內某知名電商平臺村級服務站合伙人中的佼佼者。按照鐘燕海月收入過萬來計算,周圍的村民至少每月會讓他幫忙從網上購買幾十萬元的商品。村里服務站如此,那么從這個電商平臺與各縣市合作的縣級運行中心的營業情況更可以看出這種失衡。央視記者走訪了福建、江西、湖南、貴州很多地方的縣級運營中心,在倉儲區,每天都有大量的外地郵包在這里分發裝車,被運往各鄉鎮農村。而為了推廣本地農特產品,在每個縣運營中心設立的地方農特產品O2O線下體驗店卻大都無人問津。黔東南州快遞業務量進出郵件數量的比值顯示,2014年、2015年、2016年該項指標分別為5.78:1、6.35:1、5.54:1,該項指標最能直觀地反映相對偏遠落后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態勢是否良好,可明顯看出,本地電商業務量一直處于弱勢地位。
因此,相關人士指出,一些農村電商平臺打著幫助農民賣農產品的旗號實際上卻是為了把大量平臺商品賣到農民手里,他們在幫助農民增收上沒有拿出有效的措施,不但不能讓農產品順利賣到大城市走向市場,反而讓農村成了平臺商品的消費陣地。該人士從農村服務站收入來自代購分成、讓農產品走出去花費巨大、借道政府扶持卻不為農民做事等三個方面佐證了自己的觀點。
近年來,政府在發展電商上的確投入不少。從某知名電商與地方縣級政府簽署的合作協議中看出,合作的條件是,地方政府要為該電商平臺免費提供五年不少于一千平方米的運營中心場所,每個村級站點不少于50平方米,此外地方政府還要支付一筆不少的培訓費、廣告費。合作的宗旨是“解決農村買難賣難問題,提高農民收入”。然而現實卻是,農民“花錢”大于“賺錢”,發展農村電商收效甚微,電商平臺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政府投入多,回報少,政府和農民都有失望,難道這么做一點意義沒有嗎?另有人士指出,到目前為止,農村電商僅僅走過了短短數年的時間,可有的地方已經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更多的地方則仍然處于市場培育階段,農產品上行沒有下行順暢,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必然的,這是新生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對于節目中提到的電商農產品質量問題,該人士認為,市場對產品“品牌化”“規模化”“標準化”“可溯源”等的要求,必然會倒逼鄉村的產品從分散的、非標準的狀態向“標準化”“品牌化”“可溯源”方向發展,也必然會倒逼農民從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走向合作社形式的聯合,使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實現“規模化”。
針對下行容易、上行難的現象,該人士進一步指出,農產品上行,需要有很多前提條件,而這些條件的實現,需要先借助做下行來培植,自下行而促上行。現在的農村電商發展路徑,采用的就是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論,它顯然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一開始就從上行做起,沒有人才回流、沒有物流基礎設施,甚至于沒有村民們的電商意識,一切從何談起?他認為,現在“自下而上”的發展情況蠻好,農村電商發展的主體是民間的互聯網公司,政府旨在提供良好的配套政策與相關支持。因此可以說,政府的投入是在為農產品上行打下堅實的基礎。
讓農村電商味兒更“農” 政府應如何精準發力?
發展農村電商,各縣市最大的愿望是助力農產品銷售,實現農民增收致富。近兩年,不少縣市都下足了功夫扶持本地農村電商。貴州黔東南州劍河縣就有一家農村電商龍頭企業,名叫雷阿哥。該企業為農產品供需提供一個線上的平臺,全縣12個鄉鎮都開了網店,總計30多家,大家一起利用雷阿哥網上商城銷售農產品。縣政府還規劃了電子商務一條街,所有網店都可以免費在街上開設線下展示店。但一年后,一條街上只剩下了雷阿哥,其網上商城的162種產品銷售量也不盡如人意。政府的扶持行動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對此,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說:“電商,我覺得它也是一種流通模式,它是一種平臺,但是網上又是海量的信息,怎么讓他找到你,只有你這個地方有名氣了,某個地方很好了,他才知道他才會去找,否則他怎么知道你有這個東西呢,為電商而電商那就慘了。”
因此可以說沒有龍頭產業,只有龍頭電商,依靠小而散的眾多農產品,想做好很難。那么,地方政府通過發現特色農產品電商是否就可以?貴州省印江縣在貴州省最早創建了全國電子商務示范縣,他們大力發展“一鎮一特、一村一品”,但網上銷售依然不行。當地的特色產品已經被外地客商收走了,根本沒有自己的品牌,而且不成規模。雖然也開通淘寶中國特色館,但基本已名存實亡。由此可以看出,有特色產品,沒有規模和品牌,發展電商也是一句空話。
然而,通過電商將農產品做得風生水起的也不在少數:福建省長汀縣把索河田雞在網上賣得紅紅火火,生長期5個月的小母雞售價可以達到158元,而生長期一年的公雞可以賣到328元,這么高的價格居然有不少消費者買單。贛南臍橙線上的經銷商家也達到了4000多家,帶動了當地農民增收。那么在這其中,政府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
據介紹,為了保護純種的河田雞種苗,當地政府建設了祖代繁育場,向養雞專業戶提供正宗的父母代種苗,經過多年努力,使得河田雞的種群得到凈化。凈化后的河田雞種群,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成為一個獨特的品牌。地方政府的一系列努力,讓河田雞獨樹一幟,避免了農產品的同質化。同時為取得消費者的信任,使產品優質優價,從養殖到屠宰加工,各環節都嚴格監管質量。這實際上就是地方政府對產品質量安全最好的背書。
贛南臍橙可以算得上是全國知名的農特產品,這也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廣。為更好地銷售產品,每到收獲季節,政府就鼓勵并組織果農、經銷商到全國各地去搞展銷,贛州每個縣市區主攻一兩個省市,政府幫助搭臺,果農、經銷商則推銷自己的產品,免費派送,先嘗后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贛南臍橙已成為一個地方性的公共品牌,地方政府對贛南臍橙品牌的扶持,讓電商推銷產品容易了許多。
共青團陜西省委農工部部長、農村電商專家魏延安指出,政府的背書與扶持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在起步的時候。任何一個農產品生產主體都難以承擔區域公共品牌的打造任務,這只能是政府來牽頭,來率先投入。對推動品牌農產品市場走向全國市場的過程中,更需要政府的背書和站臺,而且是持之以恒的。
因此,可以說,整個農產品電商最終還是要靠政府、平臺、網商、生產主體、服務商等多方面的協同來實現有序上行,這既是對政府戰略眼光的考驗,也是互聯網時代的區域經濟新競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