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國的大地上,有許多人心中懷揣創業夢想,有許多人正走在自己的創業路上。創業,令我們感動的不是他們選擇了自主創業,也不是因為他們取得了多大成就,而是他們那份創業艱難不言苦、執著追求的精神。在艱難中前行,在困苦中筑夢,說的是云南省蘭坪縣耗蒿椰能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80后”青年和樹榮。
和樹榮,出生在云南省怒江州蘭坪縣啦井鎮掛登村。2010年大學畢業后參軍,2012年從部隊退役回來后,被安置在蘭坪縣一家保險公司上班,2013年,響應當地政府的號召,和樹榮自薦成為一名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兩年的新農村指導員工作,使他對農村又有了更深了解。意識到農村有著豐富的資源后,和樹榮開始在心中筑夢,那就是回家鄉去創業,用自己的雙手把家鄉的資源變成原生態產品,將產品推出怒江,推向全國。
年輕人的朝氣和闖勁讓他說干就干,并迅速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蘭坪縣耗蒿椰能農民專業合作社。
本來,辭職這事就讓家里人心里不是滋味,這下又來個自主創業,這樣的舉動,自然遭到父母的極力反對,然而,拗不過這個“倔強”的兒子,父母最后只能選擇默許。“我一開始就跟他講有份工作就行了,要好好珍惜,要不然,這幾年的大學白上了。可他非要創業,而且還要在這窮山惡水的地方創業,我心里肯定不舒服了。不過畢竟是自己的兒子,他一定要這樣做,我們也只能支持他了,能幫多少幫多少吧。”父親和金旺的話里透著幾許無奈。
無奈歸無奈,這位58歲的老人還是打起精神,在兒子的基地忙前忙后,他心里只有一個愿望,那就是兒子能早日過上好日子。
創業的艱辛遠遠超出了和樹榮的意料,因為家中無法在經濟上給予更多支持,他每走一步都得靠自己去努力、去拼搏。從協調土地來回跑到基地的總體種植規劃,從養殖到建設養殖圈舍,和樹榮都親力親為。如遇基地農忙時,這個“80后”大男孩除了指揮工人做工外,還得下山買菜、回來做飯、登記工時等,可謂事無巨細。村民和四益說:“從去年到今年,他們都在基地做工,除了供我們吃飯外,還給我們一天100塊錢,比起在外面打工,我們在這里好過多了。”他們希望這個返鄉創業的大學生能在創業路上走得更遠更好,并最終帶著他們一起致富。
和樹榮說,合作社目前的困難有,一是種養信息來源渠道單一。由于地處偏遠,產業發展信息缺乏。二是資金短缺。如想把大蒜種植規模擴大,但因缺乏建設資金,無法形成規模產業化。三是缺乏種養管理經驗和技術。本地種植的中藥材成本高,產量低,導致形成資源浪費。
基地從開始建設到今天,前后共投入資金30多萬元。通過近三年的努力,種養基地各項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備,綿羊和山羊已發展到170多只,牛13頭;中藥材附子種植8畝,當歸種植面積50多畝,大蒜種植12畝。2017年預計可收入30多萬元。
創業雖然辛苦,但令人欣慰的是得到了相關部門的支持和關心,去年,他的基地享受到了團縣委貸款扶持政策。2017年,蘭坪縣耗蒿椰能農民專業合作社已列入怒江州級示范社。和樹榮說:“不管以后的路多么艱難,我都會一如既往地堅持我的創業夢想,并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致富。”
(作者單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農村經濟管理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