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讓工業品走進農村,又讓農產品賣到城里,確實是農村電商發展的理想狀態。不過,這種理想狀態往往在農村電商發展到高級階段才可能出現,目前我國農村電商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情形恰恰是“工業品下鄉易,農產品進城難”。由此給人農村電商味兒不“農”之感。
在目前的農村電商行業中,工業品下鄉之所以易,一者,不少工業品的品牌已深入人心,深受農民歡迎,且他們的觸網觀念改變;二者,從電商平臺購買產品的價格明顯低于縣城、鄉鎮及農村實體店;三者,工業品標準化程度高,產品有品質保證,且服務有電商平臺承諾;四者,電商送貨到家,讓農民感受到方便快捷,特別是農村留守人口多為老人、兒童、婦女,電商送貨到家讓他們免去舟車勞頓之苦。
而農產品進城難表現在,一方面,不少農民對農產品“上網”不感興趣,沒有電商意識,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多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的地方,從事農村電商的平臺或商家不可能“趕鴨子上架”。另一方面,農產品標準化程度較低,如果沒有龍頭企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生產適合電商銷售的產品,電商也會“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此外,農產品上行比工業品下行對物流要求更高,配送分散且成本高是一大瓶頸。
要讓農村電商實現工業品下行與農產品上行的雙向高效流通,不宜單純指望從事農村電商的平臺與商家,需要平臺、商家、政府、農民“多方聯姻”、“抱團取暖”。需要創新和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充分運用財政扶持手段,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推進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加大農產品集中交易與運輸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物流體系網絡建設。還要吸引外出務工人才回流農村,進行現代化農業生產,參與農村電商發展。
(來源:《農民日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