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就在不少種糧大戶被曝出經營虧損乃至“毀約棄耕”之際,江西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卻連續第六年給管理農田的農民發年終獎,發放獎金308萬元。這固然能增強人們對于規模種糧的信心,但也難免有心中的好奇與不解:公司流轉土地,堅持種糧還不斷盈利,為什么?規模經營的關鍵在于“適度”,綠能公司流轉土地2萬畝、托管服務3萬多畝,怎么管?在災害頻繁、糧價低迷的去年,公司還在賺錢,靠什么?6月中旬,就在公司董事長凌繼河剛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不久,記者走進位于江西安義縣鼎湖鎮西路村的公司,試圖探究其經營密碼。
整村流轉,實行集中連片種植
2009年,在商場摸爬滾打了幾十年的凌繼河敏銳感覺到,農業大有可為。他投資1000多萬元,在家鄉鼎湖鎮西路村注冊成立公司,決心帶領鄉親們走規?;?、產業化的現代農業之路。
起初,老百姓將信將疑,并不放心將田地轉給凌繼河耕種。他挨家挨戶做工作,終于在2009年底與700多戶村民簽下了4900畝的土地流轉合同。“一些種植散戶,種著幾家人的田,我一去等于搶了人家的飯碗,開始人家肯定不愿意把田給我,我沒辦法多次上門勸說,承諾讓他們在公司打工,收入不低于種田收入,慢慢才談下來。”凌繼河笑著回憶道。
隨著公司糧食種植漸入正軌,擴大規模成了必然選擇。但凌繼河也意識到,跟一家一戶打交道,費時費力,事倍功半。在政府的引導下,公司與各村依托村委會成立的土地流轉合作社直接對接,每畝除支付農戶土地租金外,支付合作社服務費20元。
據凌繼河介紹,他還在部分村探索公司與土地流轉合作社的利益共享機制。在確保合作社每畝160元收益的基礎上,扣除成本(包括物化成本和人員工資獎金)后的利潤,實行五五分成,合作社和公司各得50%。
“調動村里的積極性,有利于把老百姓的工作做好,把基礎設施和服務搞好,”凌繼河介紹說,公司流轉經營的土地面積逐年擴大,2014年整村流轉土地1.3萬畝,2016再流轉1000畝達到1.9萬畝,今年有2萬畝出頭。這些土地80%在鼎湖鎮,便于公司機械化耕作、規?;芾怼?/p>
“如果田地離公司太遠,農資、糧食運輸都增加了成本,有的糧食因為沒有及時烘干還耗損較大,日常管理也不方便。”總經理寧江還點出了土地位置、服務半徑與規模經營的關系。
以產定酬,破解田間管理難題
如何進行田間管理,是農業規模經營繞不過去的問題。事實上,正是因為規模擴大了卻難以解決田管環節的問題、難以控制好成本,一些規模經營主體吃虧不少。
寧江對此深有感觸。據他回憶,2010年,公司聘請了13名農民管理農田,但沒有量化任務,效果很不好;到了第三年,公司實行成本核定法,根據前兩年農資投入情況,設定每畝投入的量化值,管理人員負責的田地使用農資超出一定范圍,則需要自己掏錢,但這種方法管得了成本,卻管不了產量,難稱滿意。由于管理、技術和銷售都沒有經驗,公司前3年虧了600多萬元。
后來,公司借鑒工業化管理理念,結合農業生產特點,實行劃片管理和“基本工資+獎金”的薪酬制度。以2016年為例,公司將1.9萬畝劃為16個片區,每個片區1000—1200畝,每個片區由4對夫妻管理,勞均耕地150畝左右;糧食生產周期內的9個月,每對夫妻每月基本工資為5000,在這個基礎上,設定雙季稻基本畝產是1500斤,再生稻是1300斤,農民超產1斤到50斤每斤獎勵0.5元,超產50斤到100斤,每斤獎勵1元,超產100斤以上每斤獎勵1.3元。
“土地化零為整,管理化整為零,”凌繼河形象地描述公司的管理模式,“通過這種模式,大家的積極性就上來了,產量也就高了,農民收入也是節節高。”“種糧狀元”劉高美,6年來從綠能公司獲得的收入超過150萬元,比他在外當“老板”的兒子掙得還多。據統計,6年來,綠能公司為職業農民發放的超產獎總額超過1200萬元。
合理的薪酬制度,吸引許多人前來綠能應聘種地,其中不乏“80”“90”后農民。 1995年出生的熊海仁是給公司種田的人中年齡最小的一個。以前在浙江、廣東等地打工,2014年他回來給公司管理了600多畝田,這兩年每年都拿到了10多萬元年終獎。“有了機械化,種田比想象中輕松多了,收入比打工還高,以前想都不敢想。”熊海仁說。
農田托管,開拓規模經營新路
隨著水稻種植、管理、營銷經驗的日漸豐富,公司2015年又推出了農田托管:為周邊100-500畝種糧規模的大戶提供從購買種子、農藥、化肥,到機耕、機插、機收,稻谷烘干、銷售的產前、產中、產后的托管服務,農民可以根據項目“點單”也可以選擇全托管“套餐”。
凌繼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由于經營規模比較大,他可以從廠家以更低的價格購買農資、農機等,其他種糧大戶把田交給他托管,一畝成本可以降低100元左右。同時,他還會引導他們種植優質高產的水稻品種,并以高于市場價每斤1毛多錢的價格收購,讓他們1畝又增收100多元。
“一增一減之間,1畝田就能多掙200元。”凌繼河笑著說,以前他是“田老板”,其他種糧能手給他管理田,現在其他種糧大戶變成了老板,他給他們打工當“保姆”。
熊珊璉曾是給凌繼河管理農田的農民之一。2016年,他在凌繼河的指導下,用自己流轉的250畝農田“試點”托管服務。“通過托管,一畝田能增收200元。我250畝田總共賺了14萬多元,不比打工種田的年終獎少!”他喜滋滋地說。
統計顯示,通過農田托管,普通農戶每畝可獲1000元左右的收入,通過農地流轉的種糧大戶也能實現500元純收入,而綠能每畝能獲取50元左右的純收入。
寧江表示,雖然50元收入不多,但公司通過托管服務,可以降低農資成本,提高農機具使用效率,同時能進一步擴大糧源,為公司品牌化經營打下基礎。
凌繼河告訴記者,按照公司目前的管理能力、農機具配套等方面的情況,流轉土地最好控制在2萬畝左右,而農田托管則大有潛力可挖,這也是今后公司的一個重點方向,帶動更多農民增收。目前,已托管農田面積3.55萬畝。
品牌經營,提升稻米產業效益
在凌繼河看來,農產品消費市場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大家吃飯能填飽肚子就行,現在生活好了,大家的要求也高了,吃飯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從一開始,公司就把主攻目標放在優質稻、優質米上。
據凌繼河介紹,公司先后與湖南省農科院、江西農業大學、江蘇農業研究院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引進先進的種子技術,特別是大面積發展“稻—再生稻—油菜花”的種植模式,再生稻,只需播種1次、可以收割2季,投入少、產出高,在提高種植效益的同時也減少了農藥、化肥的使用。
為了提升大米產業價值,公司投資建了一個年加工能力10萬噸的大米精加工廠,注冊了“綠能”和“凌繼河”商標,并在安義縣城開設了體驗店。
“現在周邊一些老百姓都騎車到我這來買米。我告訴他們,我這米有點貴,六塊錢一斤。他們說就是要我這兒的米,好吃又安全!”老凌笑著說。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