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衡量現代農業組織化、社會化程度的主要標志,核心是解決“誰來種地”和經營效益問題。優化農業經營體系,就是要加大農業體制機制創新力度,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加快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促進不同主體之間的聯合與合作,促進農業經營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社會化的有機結合。現階段,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優化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土地供給。從靜態來看,在特定時間,一個區域適度的土地規模是一定的。但從動態來看,適度的土地規模也會不斷發展變化,即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動態平衡要堅持兩個原則:一是堅持循序漸進原則。對于人口眾多、耕地資源貧乏的我國,改變目前過小的家庭經營規模是一個歷史過程,需要一定時間來解決。土地規模經營必須與當地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革新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相適應。不能不顧客觀條件強行推動,不能不顧農民意愿“拔苗助長”、片面追求大規模勢必要傷害廣大農民的利益,造成新的不公和引起諸多社會矛盾。土地規模經營不僅要伴隨整個農業現代化進程,即使在農業現代化之后,我國的土地規模經營也無法達到歐美國家水平,這是由我國國情決定的。二是堅持動態平衡原則。研究建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評價指標體系,引導規模經營健康發展。隨著影響土地規模經營因素的改變,適度規模也應隨之改變,只有實現動態平衡,才能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民收入,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
優化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人才供給。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民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素質的農業勞動力是優化農業經營體系的核心,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源泉。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可以提升農業專業化主體水平,提升其抵御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的能力,是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發展能力的關鍵。一是健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整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農業、科技、教育、扶貧等部門教育培訓資源,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理事長、返鄉農民工等為重點,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培育一批生產經營型、專業技能型、社會服務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培訓,開展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管理、農產品品牌化培育等培訓。二是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技校、農廣校、農技推廣機構合作,根據農業生產季節性彈性安排培訓內容、形式和場地,提高培訓效率。鼓勵涉農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就業和創業,引導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合作,鼓勵企業培養自己的人才隊伍,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水平。
優化農業經營體系發展的科技供給。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就是現代農業科技的廣泛應用,優化農業經營體系無疑需要現代農業科技的支撐。一要實行“專家領軍、專業融合、聯合攻關”的農業科研機制,組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及科研院所聯盟,開展轉型升級重大技術的研發。二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引入項目管理機制,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科技推廣。以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建立主導產業區域性集成技術示范區,集中展示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效益誘導”的作用,篩選整合一批提升各類主導產業的集成技術,推行“專業指導、社會化服務實施、新型市場主體承載”的農業技術推廣新機制,加快實用技術推廣步伐。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專業素質和服務能力,打通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三要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園區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形成以“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共同發展”的利益聯動機制,形成科技創新的合力,滿足農業新產品開發、技術改造等不同需求,為優化農業經營體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作者系中共陜西省委黨校管理學教研部教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