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農業農村發展難題,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一項重大課題。結合個人工作實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和建議。
抓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著力解決“撿到籃里都是菜,就是拿不出手”的問題。園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載體。園區建好了,產業就有了,產品出來了,農業效益才上得去。因此,要把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平臺和載體,推動各項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先行先試,發揮好試驗田和突破口的作用。一是因地制宜規劃建設園區。統籌考慮用工、用地、用能等生產要素,在市、縣不同層面分類規劃一批具有帶動力的核心園區,在鄉鎮層面規劃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形成核心園區+特色基地的組團化、規模化發展,最終實現村村進園區、戶戶有產業的發展格局。二是突出特色發展主導產業。著眼于“接二連三”,統籌布局園區生產、加工、物流、旅游、研發、示范、服務等功能板塊,形成以種養基地為基礎、科研機構為支撐、農業產業化企業為龍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園區。注重從區域氣候、土壤、水質等條件出發,大力發展優質糧油、水果、道地中藥材等特色種植業。三是培育企業做實園區支撐。發揮財政支農資金的杠桿和引導作用,吸引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進園區、建基地。四是立足園區做優農業品牌。著力在每一農業園區,培育2—3個拳頭產品和知名品牌。支持農業企業發展企業品牌,融入區域公用農產品品牌,幫助企業把品牌打出去,把品牌效益提上去。
抓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著力解決“所有權無用,使用權不管錢”的問題。一是搭建交易平臺。搭建流轉交易服務平臺,發展流轉中介機構,同時出臺運行規則和配套辦法,規范流轉合同,通過農村產權市場化流通、陽光化運作,引導流轉交易雙方平等協商、自愿互利地流轉農村產權。二是探索融資方式。積極推行農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改革試點,賦予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村民住房財產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等產權權能。創新農業金融支持方式,開展經營權抵押融資、收益保證貸款業務,把“農業資源”變為“農業資本”。三是強化流轉監管。現在有的地方土地大規模流轉之后,出現了企業跑路欠租金、農地復耕復種難等問題。要強化這方面的監管,通過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糾紛調解仲裁體系等制度,設立產業風險保證金、土地質量保證金等方式,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防范耕地“非糧化”、“非農化”現象。
抓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著力解決“誰來種地,靠什么來種地”的問題。創新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是應對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農業科技能力不足、農業比較效益低等問題的必然選擇。一是建好農事服務超市。加快農機合作社建設是一個重點,將農機擁有者、使用者緊密結合起來,在農業生產中實現單項或全程相結合的委托服務,破解農業規模化與農戶分散生產的矛盾,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二是推廣農業科技服務。完善各類基層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利用各類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和基層農業技術人員組建專家團隊、服務小分隊、科技特派員和駐村農技員,深入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農戶家中開展一對一的技術需求服務。健全完善“農業科研院所+試驗示范基地+農科專家(技術員)+科技示范戶”的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推廣涉農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新機具、新模式。三是加強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利用農民田間學校、農民夜校、大中專學校和實訓基地,吸引大中專畢業生、復退軍人、返鄉農民工參加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闖市場的新型職業農民。建設農村職業經理人隊伍,采取承包、入股等方式,發揮他們在市場信息把握、生產技術推廣、社會化服務、專業化生產和組織化銷售等方面的作用。
抓利益聯結機制建設,著力解決“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問題。一是要大力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堅持從政策、資金、技術和服務上,加大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的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農戶為基礎,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二是要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堅持市場主導和政府引導,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在平等互利基礎上,通過“新型經營主體+基地+農戶”等模式,擴大對農戶的資金、技術、管理等資源的供給,讓農戶成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中的一員。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推廣“互聯網+農戶”“銷售企業+農戶”“加工企業+農戶”等模式,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準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三是要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探索建立“租金+股金+薪金”等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土地經營權出租、入股等方式,讓農民獲得土地租金保底、二次返利分紅、就近務工等收益。整合部分涉農資金作為股金,入股各類市場主體,明晰各方權利和義務,一方面讓農民參與進去,另一方面增加他們的資產收益。
(作者單位: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人民政府 )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