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不分南北、體量不分大小,基礎設施薄弱、融資能力不強、市場銷路不暢、人才資源匱乏、御險能力較弱等問題,成為許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前進道路上面臨的共同挑戰。在這其中,卡住脖子的往往正是一些政策“緊箍咒”。中辦、國辦近日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政策體系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見》中,在用地、金融等瓶頸效應明顯的數個環節撤除屏障、釋放紅利、大膽創新,這些舉措既能發揮治本之用,也能起到治標之效。
農業強與農民富,本應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共同面向。然而,無論是方興未艾的“公司+農戶”,還是不斷升溫的休閑農業熱潮,小農經濟與強大資本不均等博弈下的潛在風險始終揮之不去,突出表現便是部分農戶難以獲得足夠的利益分享。流轉后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收益雖然普遍高于單一農戶經營收益,但其權利資產化資本化程度不高,農民靠農增收仍然步履維艱。
帶農富農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不二初心,相關扶持政策的紅利釋放必須與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同步推進,尤其要在探索引導土地等權利資源開展股份合作方面取得根本突破,真正讓農戶利益從單一的地租流轉收益轉變為要素合作收益,使農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聯系機制由簡單相加的“物理組合”轉變為彼此相融的“化學反應”。
(來源:《南方農村報》)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