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寧夏回族自治區平羅縣迎來入夏最熱的一天,同樣熱火的還有高仁鄉六頃地村樂海山西瓜專業合作社內盛大開幕的石嘴山市首屆沙漠西瓜文化節。合作社西瓜種植園區、新品展示區和交易市場內游人如織,理事長張濤正滿頭大汗地在沙漠瓜菜采摘園門前迎接各路客人。園內一片瓜果芳香,不少村民模樣的人正在把新鮮瓜果分送給客人品嘗。上前一問,這些人都是六頃地村村民,自發前來采摘園幫忙。“這個采摘園有村里的股份,以后客人多了,我們分錢也多。”村民笑著解釋。
張濤告訴記者,去年合作社與六頃地村共同開發了沙漠瓜菜采摘園,借助休閑農業的體驗式營銷模式,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影響力。“流轉耕地發展規模經營的思路沒有變,但要想做大做強,必須學會聯合,借助農業企業的品牌與市場,借助村集體資源。”
平羅縣農經站站長王云介紹,如今,農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聯合共謀發展的模式在平羅縣已經鋪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村企社三方不斷探索“合作共贏”模式,圍著適度規模經營做起了新文章。
村集體入股合作社 轉變規模流轉模式
今年38歲的張濤在結束了16年的打工生活后,回到高仁鄉,跟著父親張海山從頭學起種沙漠西瓜的技術。這些年,合作社種植基地面積越來越大,瓜越種越多,但只是一味走數量,收益卻上不去。
“父親那輩人種田是好手,可經營觀念太落后,一味地包地種西瓜。”張濤說,兩年前,他便開始規劃打造集休閑、采摘、餐飲于一體的設施休閑農業,“土地流轉和前期資金投入始終是個‘攔路虎’。”據測算,每年在土地流轉、設施建設上的投入要超過100萬元,張濤申請的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僅能解決50萬元,剩下的錢從哪里來。
正在張濤發愁時,六頃地村村委會找到了他。原來,2016年六頃地村接到了自治區財政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專項資金200萬元,該如何有效使用這筆資金,六頃地村村委會也在積極思索。
雙方一拍即合。六頃地村投入200萬元,在300畝機動地上建設30座節能日光大棚,以土地和大棚作價入股,與合作社共同開發采摘園項目。頭三年建設期合作社只需每年支付六頃地村10萬元保底分紅,正式經營后六頃地村每年可享受保底分紅+利潤提成。合作社沒有了年初支付土地流轉金的負擔,村集體也可享受長期收益。
村集體+農業企業入股合作社 創新股份合作模式
7月12日一大早,黃渠橋鎮五星村村支書馮連茂和村主任柴建華就來到了五星惠民蔬菜制種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剛建成不久的蔬菜制種廠房里,今天是新購置的制種設備合閘試機的日子。
馮連茂有些緊張,因為設備安裝調試時,廠家工程師告訴他村里的電壓有些不穩,擔心會影響設備運行。“由不得我不緊張,合作社是村里出資辦的,全村老小都盯著呢。如果試機不成功,2家制種企業入股就要打水漂,我沒法向全村人交待啊。”馮連茂說。
隨著設備隆隆運行,一袋袋包裝好的種子從生產線上下來,馮連茂終于松了一口氣。他告訴記者,五星村注冊成立了合作社,流轉了1300畝地種植制種蔬菜。村集體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上投資建造了廠房、曬場,規劃了冷鏈倉儲及烘干塔,并斥資120萬元購置了一體化種子精選、色選、比重、分級包裝機械??吹胶献魃缁A良好,農業企業也動了心。金城雙豐種業公司和綠春種業公司承諾將以現金入股20%,共同發展蔬菜制種和制種加工產業。
柴建華在一旁補充說,五星村的耕地土質好,特別適合種蔬菜。以前不少人來村里包地種菜,前些年種菜收益下滑,出現了好幾起毀約跑路的事情,村民們對規模經營有了看法。“關鍵還是轉變思路,蔬菜制種收益穩定,我們就與企業聯合,自己搞制種規模經營。入股合作的企業在土地流轉、選種、管理等方面受到特殊待遇,也有義務在種子、架桿、田間技術指導服務向合作社提供支持。合作社靠制種企業訂單和代加工種子掙錢,這些轉出土地的村民可享受每畝580元流轉金和每畝20元的二次分紅,村集體也有財力做公益事業。”柴建華說。
村集體與農業企業合股 探索聯合經營模式
靈沙鄉何家村是平羅縣最貧困的村,村里一半耕地嚴重鹽堿化。村里以養羊為主要產業,但規模經營問題一直困擾著村支書何俊強。他回憶說,村里也有過嘉鑫萬只羊場這樣的規模養殖戶,也配套發展過帶穗玉米青貯飼料,但最終都沒能發展壯大。“羊的品種不好,市場也沒有打開,主要是經營路子沒選對。”
直到平羅鑫偉輝農牧開發有限公司落戶何家村,何俊強苦苦思索的“經營路子”才算有了眉目。公司先后上馬了秸稈復合顆粒生產線、有機肥生產線、羊肉屠宰深加工生產線和14棟圈舍的標準化規模羊場。規模有了,可是誰來養羊呢?是雇人還是發展訂單養殖?總經理王小軍拿不定主意,他找到何俊強一商量,兩人當即決定合作。
既然沒有好的路子,那就探索一條聯合經營的路子。何家村與鑫偉輝公司共同注冊成立鑫偉輝羊產業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村企合作發展模式。村企雙方明確入股份額和產業分工,鑫偉輝公司以14棟圈舍入股,負責后期肉羊屠宰、包裝、銷售,何家村以項目試點資金200萬元作為村級股份,并負責公羊發放、羊只養殖。
“村企合作真正讓老百姓放了心。”何俊強介紹,首先是公司培育的雜交羊品種好,羊肉好就不怕市場競爭。其次是老百姓得實惠,農戶除了進合作社打工,還能在家養種公羊,改良后雜一代肉羊由企業以高于市場價8%的價格進行回收。再次村集體有了穩定收益,合作社每年向村集體支付不低于20萬元的村集體收益。
村集體領辦合作社 試行產業集中模式
頭閘鎮西永惠村自80年代開始種植制種蔬菜,面積雖大,卻沒有形成強勢產業。村支書王小林分析,主要原因就是經營太分散,各家各戶種自己的,沒有形成拳頭,市場議價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太低。“必須走規模經營道路,把分散農戶組織起來,搞產業集中。”王小林說。
去年,王小林當選村支書。上任伊始,他就領著大家探索流轉土地搞規模經營。“現在流轉耕地發展規模經營,最難的是如何引進龍頭企業。其次是農民一開始比較難接受,要看到效益才會有積極性。”
王小林是個“80后”,敢想敢干。在他看來,沒有龍頭企業進來是因為基礎條件不好,“栽下梧桐樹方能引來金鳳凰”,村集體領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就是“梧桐樹”。今年1月,西永惠村選擇8隊作為試點,70戶農戶以1002畝耕地入股合作社,借助財政項目資金扶持,建起了蔬菜制種產業園。這棵“梧桐樹”果然引來了寧夏綠茵種子有限公司等4家“金鳳凰”。
經過考察,4家制種企業決定在西永惠村聯建1205畝蔬菜新品種展示及制種園區,目前已經收到的蔬菜制種訂單就有190余種。眼見著土地股份合作社和產業園就要長成參天大樹,村民的疑惑盡去。“今年我們的目標是把全村8033畝耕地全部納入土地股份合作社。到2018年,發展本村的加工收儲項目,打造加工產業鏈。到2019年,我們要建設設施大棚,專攻蔬菜雜交育種。到2021年,力爭成為平羅縣蔬菜制種產業的領頭羊。”王小林滿懷憧憬地介紹他的“五年規劃”。
在自治區農經站副站長官斌看來,西永惠村的探索是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實現形式。用村企社合作這種方式,不僅能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更可以讓農民擺脫小生產者的桎梏,真正成為現代農業的參與者。他說,村企社合作不論采取哪種模式,都要以雙贏雙惠為著點,以共同發展為目標,只有形成完善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才有生命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