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李杰時,麥收已經結束一個多月了,河南滎陽新田地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滎陽、許昌、濮陽等地所托管的14萬畝小麥已經顆粒歸倉,畝均增產200斤、增收200多元,農民心里喜滋滋的:跟著合作社干準沒錯!作為合作社的“領頭人”,李杰并未覺得滿足,眼下,他正緊鑼密鼓地籌劃著擴大托管面積,讓更多的農民都能受益。
近幾年,農業生產托管這種農業服務模式并不鮮見,而新田地合作社的“托管服務”卻有自己的特別之處,李杰告訴記者,合作社與其說是專營產銷服務,不如說是托管基礎上的合作更準確:不同于一般托管,合作社的經營自主權比較大,種肥、技術、植保、銷售等,都以合同的方式明確約定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相較于一般流轉,合作社并不流轉土地直接經營,不需要支付流轉費用,而是通過節本增效(降低經營成本,增加產量,提升價格)吸引農戶。用李杰的話說,就是“輕資產”運作。經營模式確定了,具體要怎樣落實,記者從李杰的描述中提煉出了十二個字:“品種先行、車間管理、議價特權”。這也是新田地合作社成功的奧秘所在。
優質品種:種糧不一定賠錢
在涉足糧食種植以前,李杰在食品快消領域工作了十多年,因此,對于糧食品種,尤其是對用于食品加工的糧食品種市場了如指掌。哪些品種目前市場已經飽和,哪些品種目前還有很大市場空間等,李杰宛若專家侃侃而談。也正是這些行業積累,李杰深諳優良品種的重要性。他帶人多次到國家小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河南省農科院咨詢,最終選擇了被稱為中國強筋之王的新麥26品種。
為什么選擇新麥26?據李杰介紹,該品種比普通小麥價格高,主要用于面包粉加工,目前我國用做面包粉的優質強筋小麥主要從美國和加拿大進口,進口價格要高于國內價格,通過實驗,李杰認為,新麥26的各項數值甚至要高于進口小麥,可以替代加麥和美麥,尤其是在當前市場需求量大大不能滿足的情況下,新麥26很有發展前景。正是由此,新麥26成為他的不二選擇。
然而,有了好品種,怎樣說服大伙跟著一起種?“光靠空口白牙說,農民肯定不會信的。其實農民很簡單,看到了實實在在的產量,再跟別的品種一對比,根本不用發愁他們不跟你一起干。”頭腦靈活的李杰想通了關竅,就嘗試通過示范的方法進行推廣。
李杰最先從合作社所在地的高村入手,找到幾位在高村較有聲望的老鄉,在老鄉的幫助下,說服幾戶村民作為示范戶,先試種新麥26。等到來年麥收時,與周圍種植戶的單產及價格一對比,村民心服口服,新品種的推廣自然水到渠成。當然,其中不乏一些農民不愿合作,李杰自有妙招:“一個組只要有一戶不愿種新品種,那合作社就不會與其他戶簽合同,一個村都是鄉里鄉親的,因為你一戶影響大家的利益,大伙肯定不干啊,都不用合作社出面,自有人上門去做工作,你還敢不種?”李杰“狡黠”地說。
從0到現在的14萬畝,李杰的品種推廣就是這么做起來的,如今,新麥26已經在滎陽、許昌鄢陵、周口等地廣泛種植,在當前種糧難得利、“退租棄耕”頻現的形勢下,李杰自嘲自己是“逆勢而動”,不僅沒有放棄種糧,還要擴大種植面積和范圍。“種糧賠錢不是必然的,關鍵要看你能否順應市場的需求。”李杰對合作社的發展信心滿滿。
“車間”管理:主任負責制下的單元集合
優質品種的推廣,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為便于管理、確保品質,合作社規定,農戶只要接受了新品種,就要與合作社簽訂為期一年的合同,依據約定,合作社將為農戶提供耕種、植保、收割及銷售全程服務。然而,14萬畝的托管面積,怎么實現有效管理?
食品工業12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李杰,要用工業化、生產標準化的模式為糧食作物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保駕護航,這是提高效率、減少人工的關鍵所在。于是,2015年初,合作社創新性地建立了服務平臺——農業生產要素車間。即在一定農業生產區間內(主要是村級),合理配置生產要素,用工業管理方法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每個生產要素車間配備車間主任一名,負責在生產要素車間內完成糧食作物“產前、產中、產后”的社會化服務工作。
農業生產要素車間如何為成員提供服務?李杰以小麥為例,詳細介紹了其具體運作模式:播種季節,合作社將種肥統一調撥到各生產車間,由各車間主任統一領回,集中在3-5天內完成機播。到了除草及病蟲害防治階段,仍由各車間主任統一調配。收割季節,由各車間主任通知到每家每戶,確保收割自家地塊時有人確認地界及產量,7天后,合作社將刨除農資、管理費用及690元/畝托管費后的剩余糧款,以現金形式發放給農戶。
高質量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提供,需要各環節服務主體的參與和支持。經過長期的發展,合作社通過農業生產要素車間整合了農技推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銷售、農業生產資料配置“四位一體”的經營性服務團體,依托農業生產要素車間,合作社可為社員提供農技農資、測土配肥、植保種收、質量監管等服務。
為了降低農戶的托管費用,合作社目前各個環節的服務價格均低于市場價,提供烘干服務甚至免費,“不能讓農民得到實惠,人家憑啥跟你干?”李杰粗略算了算,一年兩季糧食生產,可為農戶節約成本160元/畝。標準化統一管理,畝均可增產200斤,一年兩季農戶凈收入可達1600元/畝。
目前,合作社在滎陽已建成60個村級生產要素車間,車間主任由村組干部和較有聲望的人擔任,為提高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合作社規定,畝產1000斤以上,每斤可以提成1分錢,再加上各服務環節的提成費用,每人每年收入約5萬元。據李杰介紹,滎陽農業生產要素車間這種管理方式,已經開始向其他市縣推廣,這樣,一個地方就是一個生產單元,一個生產單元由若干生產車間構成,規模經營的度就可以很好地把控。
優價有市:規模運作的獨特效應
任何產品都繞不開市場,14萬畝的出產如何保證有價有市?這一點合作社不僅做到了,更難能可貴的是實現了有市優價。一方面,新麥26、玉米鄭單538優越的品質為合作社打開銷路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做了12年銷售副總的李杰,利用自己積累的人脈資源,為合作社順利進入市場提供了捷徑。
合作社發展初期,李杰走訪了河北、河南30多家面粉廠,最終和開封天豐面業有限公司簽訂第一年的供貨合同,每公斤價格高于市場價0.2元。隨著合作社管理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河北五得利、滎陽博大掛面、天地人面粉、中糧海嘉面粉、益海嘉麗等30多家面粉企業與合作社建立了合作關系,泰國東方正大、鄭州廣安飼料等20多家飼料企業也成了合作社的生意伙伴,既解決了成員“賣糧難”的問題,又保證了糧食的高價銷售。
李杰認為,合作社之所以能實現優價有市,最根本的原因是規模化水平比較高。他說,普通的種糧大戶也有一定的規模經營,但就算有2500畝的產量,對于一個日加工能力在5000噸的面粉加工廠來說,也只能滿足人家半天的加工能力,你拿什么跟人家議價?而合作社14萬畝土地的出產,足以滿足若干小麥、玉米加工企業的需求,因此也就有了談判議價的能力。這也是合作社為什么收購價高于市場價的根本原因。
談及此,李杰不無自豪地說:“今年普麥價格是1.14元/斤,我們一開磅就收到了1.24元/斤。”事實上,從2013年至今,合作社收購社員戶的糧食價格每斤都比市場價高1角錢。以小麥為例,新麥26品種畝均產量高于普麥200斤左右,價格也比普麥高0.1元/斤,核算下來,畝均增收300元左右。
現在,李杰不僅能保證自己合作社的產品市場,還熱心幫助周邊種糧大戶銷售糧食。未來,李杰擴大規模的信心更足了,他躊躇滿志地告訴記者,就大田作物來說,通過托管服務推動規模經營很有生命力,這種輕資產運作方式,能夠很好地解決規模化種植和經營的問題,帶動農戶實現增產增收。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