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現狀
近年來,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模式相對穩定,險種逐步推開,高效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隊伍體系建設日臻完善,農險各項工作穩步推進。
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金壇區2007年起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陸續開設了水稻、能繁母豬、小麥、油菜、農用機械、設施農業、育肥豬、規模家禽等8類15個保險險種。全區在穩步做好主要種植業(水稻、小麥、油菜)保險的同時,順應當地農民對特色產業的保險需求,逐步開設了雞、鴨、鵝、育肥豬、蔬菜大棚及棚內蔬菜(瓜果)、露天果品、茶葉、食用菌等一大批高效險種,2017年新開設內塘螃蟹水文指數保險,不斷拓展保險覆蓋面,實現了主要種植業覆蓋面90%以上,主要養殖業能繁母豬應保盡保,其他高效農業保險險種自愿投保率不斷增長。2016年,全區政策性農險總保費收入3188.44萬元,其中高效農業保費達 2097萬元,占農業保險總保費的65.8%,達到省農業現代化指標體系要求。
政策惠農力度增強。近年來,金壇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支農惠農力度,通過“兩降一增”,即降低費率、降低免賠比例(起賠點)、增加保額,來減輕農業經營方的投保負擔,提高風險保障系數。主要種植業(水稻、小麥、油菜)和能繁母豬險種保費全部由財政承擔,高效設施農業參保品種的保險補貼各級財政承擔比例達到80%,其中省級20%、常州市20%、金壇區級40%、農戶自繳20%。同時,區財政局在規范編制各險種保費資金預算時,根據高效農業續保量逐年增加的實際及時調整預算,追加安排資金。
保障功能日益彰顯。“聯辦共保”模式下,責任分攤比例為5:5,但在農業保險推進過程中,特別是大災查勘定損和理賠方案的確定,政府發揮著主導作用。農險辦通過組織召開碰頭會、聯席會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共同推進農業保險的承保、理賠工作。2015年,金壇經歷了雹災、2次長時間強降雨災害。2016年經歷了水災,糧食生產、畜禽養殖出現大面積災情,共賠付1946筆,種植業涉險12.52萬畝,養殖業涉險191萬頭(只、羽),理賠金額4097.89萬元。
農業保險發展的制約因素
由于農業的基本特征和政策性保險在業務拓展、承保、查勘理賠等方面的復雜性,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一些難點。
農戶對保險的認知度不高。部分農戶對農業保險分散風險的作用不理解,投保后當年獲得賠償比較滿意,若兩三年不出險就認為買保險吃虧。有些農戶參加保險后,不積極參與防災防損、導致損失擴大。還有的農戶在遭受災害時對保險理賠寄予過高的期望,對保險理賠條件理解片面,一旦達不到心理預期就不滿意,特別是近年來農業保險惠農力度不斷加強,農業保險補貼比例越來越高,農戶不愿掏錢。部分基層干部也認為,農民投保了就要得到理賠。
農業保險發展瓶頸制約。目前政策性保險堅持保基本、保大災的原則,保障水平相對偏低。如能繁母豬生產成本在3000元左右/頭,而最高保額只有1000元/頭。水稻等主要農作物保額700元/畝,而全區平均流轉價格就在800元/畝,這與當前的高設施、高投入、高效益農業發展格局不相適應。另外保險品種限制多,現有參保品種主要集中在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所涵蓋的農產品品種,有些品種沒有相應的保險。如金壇區青蝦、河蝦養殖多,但條款只有羅氏沼蝦、池塘淡水小龍蝦、南北白對蝦等,不能滿足水產養殖發展的保障需求;也有些農產品不能納入省財政補貼名錄,限制了當地特色險種的發展,如食用菌保險品種。
出險理賠定損難。農業災害自身的復雜性,加上主要種植業播種、收割等又具有一定的時效性,遇到突發性自然災害,無法在短時間內按照規范程序完成查勘定損。同時,農保理賠工作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工作人員有較高的農技知識水平,這都給查勘定損理賠工作增加了難度。
農業保險專業人才匱乏。農業保險涉及農林、氣象、畜牧獸醫等多個領域,涵蓋面較廣,需要多方面協作。由于“聯辦共保”,政府將農業保險的工作任務層層傳遞,層層落實,目前農業保險承保、理賠等相關工作主要依賴鎮村干部,而大多從業人員沒有受過專門的保險教育,缺乏相關的農業專業知識,在查勘定損方面難以準確把握,容易引發參保農戶的不滿,發生理賠糾紛。
幾點思考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對農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近兩年來自然災害頻發給農險工作提出了新課題,下一步應把增加保險品種、提高賠付額度、關注新型經營主體承保對象作為工作的方向。結合金壇實際,提出以下設想和建議:
聚焦宣傳引導,增強農戶風險意識。農民保險知識匱乏是導致農業保險信息不對稱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加大宣傳力度,有效運用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和微信、QQ等新興媒體,宣傳農業保險有關政策、意義和保險條款的主要內容。要通過宣傳,把農險政策講通講透,把投保益處講明講清,引導農戶自覺自愿參保。
聚焦地方特色,擴大豐富保險產品。“十三五”期間農業保險發展總的方向是:中央保大宗,地方保成本、保特色,有條件的區域探索保價格、保收入。金壇區將對省里已有條款的品種,積極承保;對農戶有需求,但省里尚沒有條款的品種,認真開展調研,積極向上級反映;對于本地區優勢品種,把它們當作農業保險儲備品種,進行發展性研究。金壇對種養殖規模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決定圍繞水產、禽畜、茶葉等重點產業、重點品種開展保險,彰顯高效設施保險的社會效應。
聚焦特定主體,提高保險保障程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經營規模大,投資額度高周期長,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大,一旦遭遇自然災害或市場波動,打擊可能是毀滅性的。因此,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農業保險分散化解風險的需求更為強烈。針對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生產成本高(土地流轉費用畝均800元左右)、經營風險大、抗災能力弱的特點,開設稻麥附加保險,糧食生產風險保障水平達到2000元/畝。補充性商業保險保費財政予以部分補貼,盡快推動金壇區糧食作物補充商業保險的落地推廣,更大程度保障農戶生產和降低生產經營風險。
聚焦規范管理,持續增強服務能力。一是規范承保理賠。落實惠農政策公開、承保情況公開、理賠結果公開、服務標準公開、監管要求公開和承保到戶、定損到戶、理賠到戶的“五公開、三到戶”服務規范,推行“一卡通”轉賬直賠到戶制度,加大對保險公司業務員、鎮級協辦人員、相關責任部門具體承辦人員對投保、查勘、理賠情況的專項考核,做到責利一致。二是規范資金管理和使用。按照“專賬核算、專款專用”的要求,規范保費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同時不斷充實巨災風險準備金,努力增強農業保險抗風險能力。三是強化保險管理費的使用。按規定政府提取的部分管理費,主要用于農業保險宣傳、業務培訓、網點建設、工作考核等,管理費的使用納入部門預算,并向鎮區基層組織傾斜。四是加強理賠服務。在進一步規范出險查勘理賠工作程序的基礎上,督促保險公司探索改進理賠方式方法,提高保險查勘定損技術,簡化理賠流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委農工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