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沙縣,素以小吃聞名,在國內許多城市,都能找到沙縣小吃店一品美味。近年來,沙縣又崛起一張新名片,因為探索農村土地信托流轉,為業界所熟知。事實上,土地信托只是沙縣農業農村改革的一個開端,沙縣在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創新農村產權交易、探索農村金融服務等方面漸次鋪開的系列舉措,為這座閩中縣城注入了強勁動力。
土地信托流傳:
防火墻保障“人走地不荒”
盡管建在半山腰,交通并不便利,但位于高橋鎮高橋村的祺云農牧有限公司萬只山羊養殖基地仍堪稱“豪華”,標準化羊舍、消毒、溫控、智能監控等設施一應俱全。公司負責人林練告訴記者,今年剛完成基地一期項目建設,占地213畝,投資了2800多萬元,建成羊舍及配套項目9000多平方米。
“土地都是通過源豐公司流轉過來的,我們投資起來比較安心,如果租一兩年農民就要收回,我們就虧大了。”林練說,他來自福州,原來搞建筑,2010年來到沙縣搞起了山羊養殖。目前,公司在沙縣已建成兩個養羊基地,總規模接近250畝;建成三個牧草基地,總規模620畝。
對于安心投資,高橋鎮上里村的余德南也深有共鳴。余德南2013年牽頭成立大興農機合作社,起初從國有幼溪農場流轉1000畝田,一季種煙葉、一季種水稻,隨著農機具增多,又通過信托公司流轉了500多畝土地,年收入超過100萬元。“通過信托公司能成片拿到土地,越成片越好種,而且可以安心投入。老百姓也放心,田沒有荒,租金還有保障,”余德南坦陳。
沙縣農業局局長鄧聲豪介紹說,沙縣人口26萬,約有9萬青壯年勞動力,其中有6萬在全國各地從事小吃業,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導致不少農田處在閑置狀態,“人走地荒”這一難題就凸顯出來。2006年,沙縣率先建立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組織,引導農民流轉土地。但問題也接踵而至:租賃方經營不善時,農民田租得不到保證;租賃方也擔心農民隨時收回土地,不敢加大投入。
為保障流轉順利推進,2011年,沙縣探索推出土地信托流轉模式,由縣財政拿出150萬元做資本金,分別成立源豐、金茂兩家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公司。運營思路是,各村在農戶自愿的前提下將本村農民的土地經營權統一信托于公司,受托后公司再統一向外招租。
“原來流轉服務中心相當于‘紅娘’,最后由承租方和農民直接簽合同,但一旦承租方出了問題,農民就找政府,造成壓力很大”,鄧聲豪表示,“信托則是農民、村委會、信托公司、承租方之間形成層層委托關系,最后由信托公司與承租方簽訂流轉合同,萬一發生違約行為,由公司統一向承租人追討,相當于建立了一道‘防火墻’。公司資本金負責向農民預付或墊付流轉收益,也提供了一層保障。”
源豐公司經理葉必忠告訴記者:一塊土地通過信托流轉出去要簽4份合同。按照程序,農民在村委會簽字登記,村委會將土地統一委托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將小塊的土地平整成大片后出租給租賃方,獲得的租金由信托公司統一分配給農戶,公司不提取任何管理費用。
在農民自愿委托的前提下,如何把土地盡快流轉出去?“信托公司成立后,把需要流轉的耕地的地理位置、基礎條件等情況匯集起來,通過統一的網絡信息平臺,統一對外招商,大大提高了土地流轉效率和利用效率。”鄧聲豪說。據統計,全縣耕地面積19.86萬畝,已流轉14.35萬畝,流轉率達72.3%,其中信托流轉土地面積4.2萬畝,有力支撐了現代農業發展。
土地股份合作:
“洋面田”“山壟田”肥瘦搭配 增收又增效
信托加速了農村土地流轉,但經營主體往往青睞地力條件好的田地。“面積大、土壤肥的洋面田好轉出去,但夾在山之間的山壟田,因為地塊狹長、交通不便,雖然價格便宜也無人問津,容易造成浪費。”沙縣農業局副局長張明生告訴記者。
如何發揮土地的最大效益,成了沙縣的新課題。2012年開始,沙縣開始探索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將農民土地按等級折算成股份,整村入股流轉后統一委托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受托后,先對土地進行整治改造,再根據經營主體產業需要,配備不同地塊。
鳳崗街道西霞村是沙縣首個實現土地整體入股流轉的村子。2012年6月,西霞村組建盛農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2190畝全部入社,劃分為水稻種植、蔬菜種植、水產養殖、生態休閑四大功能區,并引入四個農業大戶經營。祺云農牧有限公司正是其中之一,“我們剛來沙縣就是在西霞村租了30畝地建基地,其中有七八畝山壟田,我們用來建庫房等配套設施,不影響整體使用,成本也低一些。”林練說。
農民在獲得租金收入外,還能享受到二次分紅。西霞村盛農土地合作社規定,入股農民每股可獲得150公斤干谷的保底分紅,盈余的90%按股份分紅,剩余10%用于合作社公益經費。村民周占前家有7畝地,原先自己種,每年凈利潤最多2600元;現在土地流轉出去了,每年除了租金收入2000多元,還能從村里多領1000多元分紅。
“土地股份化基礎上的整村土地流轉,解決了沙縣山壟田坡度高低不平、小塊碎化、不易流轉等難題,實現了土地資源利用最大化,同時也改進了農業基礎設施,促進了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發展,還增加了農民收入。”鄧聲豪認為。目前,沙縣在高橋鎮、富口鎮等鄉鎮已創建土地股份合作社28個。
農村產權抵押:
“沉睡資本”激活助解經營主體貸款之困
盛夏時節,正是西瓜上市高峰期,但宜鈺農機合作社理事長陸宜錢特意跑到縣農村產權交易大廳來咨詢抵押貸款事宜。他的合作社流轉土地532畝,其中種植水稻461畝、西瓜48畝、蓮子23畝。2015年,他用流轉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機具設備抵押貸了25萬元,去年又續貸了一次,今年聽說評上國家級示范社能增加額度,可把他高興壞了,“他們剛告訴我,能貸50萬,這可能辦不少事呢”。
如何破解農村貸款難題?早在2012年,沙縣被確定為全國6個農村金融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后,即推出了村級融資擔保基金貸款。政府為試點村注資10萬元,引導村民出資、能人捐資,建立村級融資擔保基金,按照“先建檔、后評級、再授信”的思路,為出資村民貸款提供擔保服務,會員根據其信用等級,最高可按其入股基金的5倍在農村信用社貸款。沙縣171個村莊中有140個村建立融資擔保基金,累計擔保貸款4億元以上。此外,沙縣還不斷擴大鄉鎮融資擔保基金、沙縣小吃創業融資擔保基金、精準扶貧擔保基金等普惠金融覆蓋面。
“村級融資擔保基金等普惠金融解決了農民最基本的資金需求,但要切實滿足新型經營主體的需求,還得在農村產權上下功夫。”鄧聲豪表示。
為激活農村資產資源、釋放農村產權價值,2015年沙縣成立農村產權交易中心。利用被列為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縣的契機,沙縣創新產權登記辦法,由產權交易中心為土地經營權、林地經營權和農業設施設備辦理農村產權鑒證書,使之具有權屬證明,具備抵押擔保的功能。再由專業評估公司進行評估,縣農商銀行審核、發放相應貸款。
張明生還介紹,在推進農村產權抵押貸款時,沙縣還創造性地將農業經營主體的榮譽作為增信措施,對獲得縣級、市級、省級、部級以上龍頭企業、示范合作社、家庭農(林)場等榮譽稱號的,分別按10萬、20萬、30萬、40萬依次增信。
一系列的創新舉措,打通了農村產權進入金融的通道。一年多來,沙縣完成農村產權交易4.7億元,累計發放農村產權抵押貸款8.83億元,貸款余額5.77億元。
貸款風險如何解決?鄧聲豪告訴記者,交易中心采取“政府+保險+銀行”模式,政府首期投資了1000萬元成立源豐農業發展基金,并引入商業保險機構,出現貸后風險時,由發展基金承擔50%、保險公司承擔30%、合作銀行承擔20%,先行進行賠付,然后在農村產權交易平臺進行競價交易。由于把關嚴格,處置得當,迄今并沒有出現重大風險。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