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崇州農業從“共營”走向“共贏”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周嶸 字號:【

  四川省崇州市農業生產條件并不算好,“四山一水五分田”,每戶最多三五畝地,然而近年來崇州卻成為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縣。這其中有什么樣的故事?

  8月,正值水稻結穗灌漿,葉面施肥和防治病蟲害是田里的重要農活,可崇州市榿泉鎮的農民們卻挺清閑。農民楊德英告訴記者:“我家一畝四分地,全部參加合作社了。有好幾個經理管著這些農活,我們就等著分谷子、分錢。”

  記者走進楊德英所說的榿泉鎮千豐土地股份合作社,見到了她口中的“經理”——魏濤,一個名片上印著“農業職業經理人”頭銜的“85后”小伙子,他正在農田邊指揮幾個人操作載有22升農藥的大型無人機進行噴藥作業。一架無人機停在田邊裝藥,機身上“崇州農業綜合服務站”字樣清晰可見。

  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和專業化服務組織,正是構成崇州市農業共營制的三大主體,這個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支持著崇州農業發展和糧食生產,實現了“共建共營”到“共享共贏”,萬千農戶也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經營的角色嬗變。

  倒逼出來的農業共營制

  在崇州農業職業經理人的圈子里,問起為什么要搞農業共營制,多數人都會提到2009年一家企業租賃榿泉鎮3000余畝農地出現的毀約退租事件。

  崇州市農村發展局局長劉波回憶,崇州市70%以上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農村面臨無人種田的困境。2003年前后,崇州市大力引進工商資本下鄉種糧。但這些企業多改種經濟作物,甚至有的開酒店,踏實種糧的極少。因為生產成本高,市場未打開,中途虧本倒閉的不在少數。

  2009年,一家外來企業租賃榿泉鎮3000余畝土地種植辣椒,因經營不善毀約退田,但農戶不愿收回被退的承包地,轉而要求當地政府承擔責任。劉波說:“自2010年起,崇州‘被迫’進行新的試驗,將企業退租的3000余畝土地劃為300—500畝不等的連片地塊,動員和引進種田能手種水稻,以免土地撂荒并向農民支付地租。”

  令人未想到的是,這一試驗當年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種田的農民收入基本上都達到或超過同期外出務工農民的收入。

  榿泉鎮的“應急”試驗最終“逼出”了現實管用、互惠共贏的農業共營制。崇州市在高效糧田區域內,引導農戶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以行政村為單位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聘請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業職業經理人負責生產經營管理,同時引導社會專業化服務體系支撐。

  魏濤所在的榿泉鎮千豐土地股份合作社也是在此背景下應時而生的。2013年,承租700畝田地的外來企業退出后,村民們以土地入股方式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作為業主和股東,自主招聘職業經理人。魏濤及其他幾位同行手持農業職業經理人的資格證書順利上崗,成了時髦的“農業CEO”。

  在崇州,像魏濤一樣持證上崗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已經超過1600人,他們分布在崇州市225個土地股份合作社中。全市入社土地面積31.06萬畝,入社農戶9.09萬戶,占全市農戶的59%。

  要共營,更要共贏

  在崇州,記者聽到一段順口溜,“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有地不種地,收益靠分紅”。從這段話里能聽出當地農戶對農業共營制的喜愛。為何崇州農業共營制就比流轉給企業、大戶更受歡迎呢?

  隆興鎮黎壩村的楊柳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崇州市最早成立的合作社之一,合作社理事長陳永建告訴記者,種什么以及具體的生產經營方案由理事會根據市場需求和多數社員的意向決定。“流轉費雖比入股收益多,但不確定因素讓農民有顧慮。土地牢牢地掌握在合作社手中,再也不用擔心租地的外來企業或是大戶把上好的稻田拿去種蔬菜。”在共營機制下,參與合作社的農民對土地一樣上心。雖然不需要下田,但合作社的農民還是會時不時地去地里看看,幫助職業經理人一起討論田間管理。

  任建忠是隆興鎮青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職業經理人之一。“如果說作為股東的農民可以決定種什么,那我這個職業經理人就是來決定怎么種。”任建忠介紹,以今年為例,生產計劃書里安排了890多畝的水稻機插秧,當計劃確定后,不論是選種、育秧、機耕還是插秧、除蟲、收割,這些環節都由他們幾個職業經理人來安排。

  作為職業經理人,任建忠不但不用親自下地干活,買種子、化肥、農藥,租農機,防蟲病,烘干糧食這些專業服務都有完善的社會服務體系來幫忙。在成都“一稼禾”公司集賢農業服務超市里,各種農資、農業服務都“明碼標價”:農勞服務制種水稻插秧220元/畝、水稻插秧130元/畝……超市后面,十多臺鮮紅簇新的“雷沃谷神”收割機被噴上了“一站式全程農業生產服務平臺”字樣。這樣的場景幾乎遍布于崇州市各農業鄉鎮農業服務超市。

  在村民眼里,“股東”只管決策“種什么”,“經理”只管組織“怎樣種”,分工明確,各負其責;農業服務超市“明碼標價”提供全程農業生產服務,這才真正實現了“農業共營”。

  “3年前五星村還是貧困村,現在發展得好了,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16000元。”白頭鎮黨委書記李銘劍說,這一切離不開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他認為,農業職業經理人與社員共同協商確定收益分配,既保障入社社員收益,又保證職業經理人積極性,這種實現共贏的利益聯結模式才是農業共營制得以發展壯大的根源。

  白頭鎮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趙水伏告訴記者,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紅”的方式,以一畝300斤大米為保底收入,超出的效益加上糧食補貼資金按1∶2∶7分配。“10%作為合作社公積金、20%作為社員土地入股分紅、70%作為職業經理人傭金。”趙水伏說,輔以超產分成或二次分紅等分配方式,職業經理人每畝收益在150元左右,入社農戶在收回生產成本后,每畝直接增收約500元。

  在榿泉鎮千豐土地股份合作社,除了每年每畝500元保底外,社員們還要與合作社、職業經理人分享每季種糧食利潤,分成比例為3:1:6。今年初,為了確保長期發展,分成比例變成了3:2:5。“合作社多提取10%的公積金和公益金,我少拿10%利潤,但為了繼續留任,實現合作社更長遠發展,還是值得的。”魏濤說。

  探索農業共營制升級版

  2014年秋天,崇州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們集體遭遇了一次“滑鐵盧”。魏濤回憶說,那年秋收,由于周邊沒有合適的曬糧場地,他將24萬斤稻谷全部晾曬在路上,結果遇上下雨天,稻谷沒有辦法曬干,被糧食收購加工企業壓價收購,讓職業經理人損失慘重。“下一天雨,我的心就滴一天血啊。”魏濤說。

  集賢鄉梁景土地股份合作社職業經理人牟叢倫也經歷了這次教訓,他說:“雖然后來統一建設的烘儲中心解決了糧食烘干的問題,但是這件事給我們提了個醒,那就是市場必須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招聘專業人才從事營銷,發展訂單農業,這兩種辦法先后都被牟叢倫否決,“前一種辦法需要很大的支出,還需要建立一整套的管理系統,操作起來難度很大。后一種辦法治標不治本,價格還是別人說了算。”

  在牟叢倫建議下,合作社以及梁景村“兩委”決定引進公司參與合作,嘗試直接面向終端市場,解決農產品的出路難題。

  通過招商引資,企業、合作社、社會投資人、家庭農場等共同發起“梁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主要是研究市場規律,建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以市場化的運營方式指導合作社生產,對農產品進行包裝銷售和品牌打造,探索“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新型農業綜合服務”的農業共營制升級版。

  “這種模式最大的價值,在于可復制性。”崇州市相關負責人認為,如果試驗成功,這種模式對于崇州農業共營制來說,是一個補充。“新模式的建立,補充和完善了共營制在市場方面的不足,使合作社這個經營主體不僅在生產上實現了高效率,在市場上也擁有了發言權,不僅解決了當前的一些難題,從長遠來說對崇州農業品牌的建立是有積極意義的。”

責任編輯:霍然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