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吃雞蛋,也要認識下蛋的雞”。“舌尖上的安全”備受矚目,標榜有機、安全的農產品“私人定制”模式近年來漸成消費新潮流。記者發現,“私人定制”農產品多是通過互聯網完成對接,消費者輕點鼠標就能租種一塊地,自選種植的菜品,而形式上則出現全托管、半托管、自耕種等,可以自己種也可以委托當地農民、企業管理。從每斤12元的豆角到每個10多元的土豆,高于普通蔬菜數倍甚至幾十倍的“私人定制”農產品以生產全程不施用農藥、化肥為賣點,同時水、土壤等周邊種植環境也實行苛刻標準。盡管能讓消費者通過手機APP在線查看,做到“眼見為實”,但不少“私人定制”農產品并未進行有機認證,而由于農產品種養周期長、環節多,很多環節存在產品受污染的可能性。一位在“私人定制”蔬菜農場工作的技術人員介紹說,監控等技術手段一定程度可以保證生產上的“有機”,但土壤、水等是否真的一點沒污染“誰也不敢保證”,真正有機不是包裝出來的,而是需要很大的投資,要看老板的良心。
吉林省農特產品加工協會秘書長趙玉敏:消費者付出高價“私人定制”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吃得健康,但這個行業處于起步階段,生產者良莠不齊。消費者選擇某家“私人定制”農場的原因多出于朋友間“口口相傳”,而非權威機構的檢測認證。
業內人士:農產品“私人定制”模式實現了農產品從種植到餐桌的直供,縮短了產業鏈,但同時也弱化了產品檢測程序。由于消費者難以辨認農產品是否真正綠色、有機,可通過權威機構認證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
專家:涉及農產品“私人定制”生產、流通、加工等環節,經營者要在質量安全上下工夫,筑牢消費者與經營者間的信任關系。從消費心理來講,讓農產品銷得好,賣出好價錢,最關鍵的應當還是可追溯體系建設。這才是目前農產品生產、銷售的短板所在。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