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作為一種工具,以前與之類似的互聯網產品還有QQ,或許還可以算上開心網、校內網等,一時間也都曾火遍大江南北,但大多數的應用場景和用戶群體都是城里和城里人。換個角度講,村里人沒有QQ之類的東西,還是一樣地快樂生活,它并沒有成為一個必需品。我曾經對于微信的逐漸流行,也抱有這種看法,以為還是要走城市路線。但最近的一些經歷,特別是此次回河北老家過年,徹底革新了我的看法。
微信成了村里人的“聊天室”。現在,無論你在哪里,只要打開微信,就可以痛痛快快地聊上一回,而且幾乎不打字,全都是語音。聽著久違的鄉聲,這讓身在他鄉的人們倍感熟悉和親切。即使不和城里人打交道,也不會感到寂寞,因為好多村里人在微信里陪著聊天。對于還在村里生活的人來說也同樣如此,一邊看著電視,甚至干著農活,也不耽誤和大家聊天。我聽過大家聊的內容,和記憶中村里人聚在村口聊天的氣氛,幾乎一樣。
微信成了村里人的“歡樂場”。以前,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村里人玩牌的不少,除了這個似乎也沒有什么更好的消遣。現在,微信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娛樂的新渠道。可以搶紅包,你發一個、我發一個,搶得十分熱鬧。可以唱歌,有唱紅歌的,有唱流行的,還有唱戲的,每人唱完都有一片叫好之聲。可以看搞笑圖片和視頻,大家在群里相互分享,增添了不少歡樂。而且這些歡樂還可以延續到線下,他們通過微信找到了多年不曾聯系的同學,利用過年的時候再見面聚會。
微信成了村里人的“信息臺”。曾有媒體報道,如今農民外出打工的多,村里有個什么事,都要村干部一一打電話通知。現在,通過微信就方便多了,因為村黨支部書記也在微信群里。春節期間,他就在微信群里通知過:2016年住過醫院的人,趕緊把病歷材料交到衛生院。既簡潔又方便,比用村里的大喇叭廣播效果還要好。不管你在哪里,都可以看到這條信息。此外,春節期間正是工人招聘、工人跳槽的最佳時期。于是,也有人在微信群里發布招工信息:誰家有年輕的小伙子,3000元包吃住,到汽車工具店上班。
對此,有幾點思考和啟發:
一是在信息化方面,至少在手機應用上,城鄉差距縮小趨勢明顯。在農村,智能手機逐漸普及,好多年輕的姑娘小伙子都用上了蘋果7;寬帶網絡逐漸普及,速度不比城里慢,價格卻低很多很多;微信等手機應用逐漸普及,城里一天不帶現金可以生活,農村也可以。
二是教會農民上網、用手機,市場是最好的老師。村里不少人曾認為手機只要能接打電話就行了,沒有什么必要用智能手機。隨著身邊越來越多的人用上了智能手機、玩上了微信,從眾的心理也讓他們開始慢慢嘗試,學上網、學用手機、學玩APP,向年輕人請教、相互交流探討,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按照《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關于“提升農民手機應用技能”的要求,建議支持IT企業開發更多適合農村場景的應用軟件,從供給端發力,引導農民加快提升手機和互聯網的應用能力。
三是順應農村手機應用新趨勢,改進為農服務方式。既然那么多農民在用手機、微信,相關工作的服務方式也應與時俱進。可以辦微信公眾號,把中央最新的政策、農產品的產銷信息、科學種養的知識等推送給農民,及時對大家關注的問題答疑解惑。
(作者單位:農業部經管總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