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路徑和對策分析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夏英 字號:【

  一、農村產業融合:相關概念及重點內容比較

  相對于農村產業融合,農業產業化經營或農業縱向一體化、 六次產業等概念存在著含義相似或交叉。有必要就三個概念的內涵及其功能加以對比分析。

  概念內涵相近,歸屬范疇不同。在農業經濟學理論中,農業縱向一體化概念于20世紀50年代提出,是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生產的必然產物,本質上是一種市場主體內部協同或外部協同下的高效經營模式。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中國本土在20 世紀80、90 年代的實踐產物,與國際上通行的農業縱向一體化理論基本一致。

  “六次產業”,強調的是以農業生產者為主體,主導“六次產業”的發展,獲取農業產業功能拓展的增值或溢價效應。

  農村產業融合是我國在2015年中央1號文件中首次提出,其在理論范疇上綜合了農業縱向一體化和“六次產業”,其核心內涵指向多元市場主體依托高效經營模式,利用工業化、城鎮化外溢效應等,創造出回流“三農”的一二三 產業融合新價值。

  政策背景不同,施策目標對象有別。歐美國家長期采取的農業縱向一體化是基于當時農產品過剩條件下,擴張中間消費需求,以更好適應消費者導向的生產經營模式的轉型,因此,發展農工商綜合體是其主要政策目標對象。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在起步期與此相仿,要解決農產品賣難和賣個好價錢的問題,涉農工商龍頭企業成為政策實施的主要目標對象,特別是在當時農民組織化程度很低的狀況下。日本的“六次產業”的實施,源于農村人口過疏、農戶收入長期徘徊及實現進口替代的農業保護考量,政策實施的目標對象主要落腳在日本農協、農事合作社等農業法人上。

  我國的農村產業融合,它源于農業產業化經營,但又有高于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創新思路和政策預期,旨在通過工業化助力農業提升創新空間,通過城鎮化借力 消費需求結構變化的推動,在路徑創新、業態創新、工具創新等實現方式上深度挖掘,最終指向提高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的總目標。其政策實施的目標對象,不僅包括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農業經營主體,也開始向農業園區、產業化集群、創業平臺等主體擴展。

  措施各有特色,效果不盡相同。三個概念下的發展促進措施,通常均采取有包括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金融支持等在內的政策工具。但從國別看,政策內容和力度有所差異。以具有代表性的美國、日本為例,美國在農業縱向一體化發展中,注重對農業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的提供,農產品加工、流通、儲藏等環節及關聯的生產性服務業得到長足發展,農業發展環境大大改善;以價格支持政策和信貸支持政策提高農業的集中度,農場規模化、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各類農業綜合體發展成熟,跨國公司日趨強大,對全球化影響加深。

  日本的“六次產業”發展措施,支持重點是農業生產者和農業的深度產業價值挖掘;另有規模較大的財政專項資金,也有低利率、長期限、高額度的優惠信用貸款用于“六次產業”;比較有特色的是,由國家和民間企業共同出資設立農林漁業產業化成長資金,以及在此基礎上再由基金與地方自治體及金融機構以1:1比例出資成立子基金。日本的這些做法,較好地避免了工商業主體對農業生產者和農業利益的侵害。

  二、農村產業融合的經驗模式及路徑

  (一)從初始代表一產的農業生產經營者(農場和合作社) 與代表二三產業的工商資本的行為關系劃分看,存在以下兩種融合模式及相應路徑

  【模式1】即以工商企業為主體力量,從某一農產品產業鏈中、下游的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向上游(前端)融合,發展農產品種植業、養殖業,或進一步對該農產品進行全產業鏈整合,將農業投入品、農業旅游業納入其中進行深度拓展,實現要素跨界流動和資源統籌配置,在這一類產業融合過程中,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極有可能被激發出來,形成融合增值或溢價效應。同時,工商企業面對產業鏈上游大量存在的農業經營者,借助合同契約或股權分配完成利益關系的重建。在我國,“公司+農戶”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具備這一融合特點,這也是目前農村產業融合的主導或主流模式。

  【模式2】即以農場(農戶)或其聯合組織合作社為主體力量,從某一農產品產業鏈上游的(前端)種植業、養殖業開始向中、下游(后端)延伸融合,發展農產品儲藏、加工業、流通業;也可以對該產品進行全產業鏈整合,向農業投入品、農業旅游業深度拓展,實現要素跨界流動和資源統籌配置。在這一類產業融合過程中,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同樣極有可能被激發出來,形成融合增值或溢價效應。典型模式有:“合作社+農戶”“新農人+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等。在此一類模式中,農戶和合作社等農業生產經營者是行為和利益的主導方,若有工商企業加入其中也只可以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喧賓奪主。日本的“六次產業”發展模式較好地詮釋了農戶和合作社的利益主體地位和功能作用。

  (二)依據產業融合的產業拉動力劃分,農業種養、農產品加工業、電子商務和物流配送、農業旅游都可能是切入點和關鍵拉力,從產業視角觀察,其融合模式和路徑有以下三種

  【模式1】以二產切入,接一連三。從國內外發展經驗看,農產品加工業在農村產業融合中優勢明顯,以二產帶一產、促一產的功能作用不可替代。鑒于路徑依賴,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工商資本型龍頭企業仍將會在三產融合中擔當強化農產品加工業的轉型升級使命;但同時培育以農民合作社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業應是發展新趨勢。

  【模式2】從一產出發,接二連三或接三帶二。從一產起步,將農業產業旅游化、生態化、文化化,為農業迎來產業升級新機遇,這是一種沒有農業和農產品牽引就形不成融合的新路徑,其主要業態包括:租賃園地、眾籌消費、物聯網種植、農耕文化體驗等。這一路徑的實施主體,包括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業公司等。

  【模式3】以三產切入,接二連一或接一帶二。與農業一產緊密相連的三產包括農產品流通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和鄉村旅游業,從這些產業出發向前整合農業及農產品加工業,也是一類融合模式,目前呈現出的成熟業態以“互聯網+”、生態旅游等為主,吸引了各方投資主體的進入。

  三、政策含義

  以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農村產業融合,政府的主要作用在于為農業、農村提供公平發展的環境。農村產業融合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共享和開放,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必然是農村產業融合的主導運行機制,這與農村產業融合具有內生性是一致的,它是產業競合與城鎮化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政府的作用在于及時準確抓住發展時機,提供產業融合發展所需要的公共物品、準公共物品。

  農村產業融合施策的目標對象應多元化。不僅限于原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各行為主體,還應有所擴大。比如產業園區、新農人、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他們都是先進生產力代表和產業融合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將其各自作用發揮出來需要產業融合政策統籌考慮,最大化釋放要素聯合、創新的效果。

  政策倡導和重點扶持以農戶、農民合作社為主導的產業融合模式,但尊重因地制宜。在農村產業融合的利益組合中,不同路徑結果不一樣。從一產向下游產業延伸其主體大多會以農業生產經營者為核心,產業融合的溢價好處自然留在農業和農民一方;反之,由二三產業向上游拓展,農民和農業處于被動融合一方,利益重心傾向工商業者。從我國農業產業政策多予、少取、放權理念出發,在保護農民行為主體和利益主體的地位上應該已成共識,農村產業融合當不例外。

  改進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利益聯結機制。我國農業產業化經營距各環節之間形成利益均衡的目標還存在差距,農業、農民的弱勢地位還沒有根本改變。今后,在產業融合發展中應朝著構建股份經濟的利益格局發力,讓各參與者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關系。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

責任編輯:郭媛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