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首都山區村推進鄉村振興的路徑思考 ——基于北京延慶典型村的調查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麗紅 字號:【

  京郊農村是落實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的戰略腹地。然而,按照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要求來衡量,京郊農村依然是首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領域,尤其是山區農村。不久前,北京市農研中心課題組開展了鄉村振興“百村千戶”調研,延慶調研組對延慶區張山營鎮的西大莊科村、胡家營村、后黑龍廟村、玉皇廟村、龍聚山莊和四海鎮的海字口村、岔石口村、永安堡村、南灣村、前山村等10個村和100位農戶進行了走訪和問卷調查。

  一、延慶區調查村的基本情況

  (一)延慶區10個村資源稟賦情況

  延慶區調查村的人口情況。延慶區10個村共有1809戶、4005人,其中勞動力2270人。從勞動力的產業分布來看,從事一產的勞動力共有470人,占勞動力人數的21%;從事二產的勞動力有57人,占勞動力人數的2.5%;從事三產的勞動力有1719人,占勞動力人數的76.5%。

  延慶區調查村的土地資源情況。10個調查村共有耕地5562畝、林地74562.3畝、農村宅基地2370.5畝。其中,耕地面積最大的是四海鎮岔石口村,林地面積最大的村是四海鎮前山村,宅基地面積最大的是龍聚山莊村。

  延慶區調查村的集體資產情況。總體來看,10個村的集體經濟實力較弱,集體資產總額為40073.4萬元,所有者權益為38410.9萬元,資產負債率為4%。其中,張山營鎮龍聚山莊的集體資產總額最高,其次為張山營鎮胡家營村,再次為張山營鎮玉皇廟村。

  (二)延慶區10個村的經濟發展情況

  從村集體資產的經營來看,10個村集體資產的凈利潤總額為5419.5萬元,集體資產收益率為13.5%。從各村具體情況來看,張山營鎮龍聚山莊、玉皇廟和大莊科三個村的集體資產凈利潤依次位居前三位。從主導產業來看,10個村的產業分層比較明顯。聚龍山莊、玉皇廟村依托自身的旅游資源優勢,較早發展鄉村旅游業和民俗旅游業,吸納本村農民就業,這兩個村經濟總體發展較好。其余村莊的主導產業單一且發展緩慢滯后。

  (三)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情況

  延慶區鄉村信息化水平較高,10個調查村的信息化水平都比較高,9個村已經實現了寬帶入村。岔石口村2011年啟動險村搬遷,村民于2014年搬入新居,2014年底,岔石口路及岔石口橋大修完工,大大改善了岔石口村群眾的出行條件。

  (四)農村居民收入情況

  根據延慶區統計局數據,2017年,延慶區農村居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21248元,增長8.5%;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10014元,增長16.3%。根據北京市農經平臺監測數據,10個調查村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為18756元,其中,大莊科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1800元,龍聚山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1287元,玉皇廟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282元。最低為前山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000元。

  二、延慶區鄉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鄉村空心化和老齡化,人才缺乏

  京郊山區村空心化和老齡化非常突出。一是山區村已經變成了老人村。張山營鎮和四海鎮的10個調查村中,永安堡村60歲以上的老人占比達到70%左右,南灣村60歲以上的老人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二是各村勞動力外流導致村莊空心化,調查村的外出務工勞動力占比達到44%,其中,岔石口村、龍聚山莊2個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的比例達到63%和55%。鄉村空心化的另一個表現是農民住房閑置率增加,張山營鎮吳莊村的農宅閑置20余處,胡家營村閑置農宅達到50處。三是鄉村人才缺乏。村干部反映大學生“村官”政策取消后,很多村連會打字的工作人員都沒有了,前山村“兩委”中年齡最小的55歲。

  (二)鄉村經濟基礎薄弱,主導產業缺乏

  京郊山區村集體經濟基礎弱,主導產業缺乏,新興產業尚在培育階段,沒有形成新的增長點,農村土地碎片化和低效經營,農村資源處于沉睡狀態,農產品銷售渠道原始,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仍然突出。一是山區村內缺乏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效益低。位于深山區四海鎮5個調查村的集體資產凈利潤非常低,海字口村和永安堡村的凈利潤為負值,前山村僅4000元。二是土地利用效率低。山區村土地碎片化,農戶守著土地不愿意流轉給村集體,老齡勞動力對土地的照顧也不如以前精心,農業的土地產出率非常低。三是山區村的特色資源尚未得到有效開發和利用。如永安堡村的“冰糖李子”、花會表演,胡家營村的古崖居遺址,吳莊村的特色水產養殖、舞獅隊、手工漆雕、剪紙、鄉村作家等文化資源。每個村都能挖掘出一些特色的、傳統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但并未得到有效利用。四是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不暢。10個調查村中,除龍聚山莊不再經營農業以外,其他9個村的農產品仍主要通過傳統渠道銷售。

  (三)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不足

  延慶山區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與農民的期望和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具體來看,村民反映的關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沒有實現全覆蓋。二是已建成的基礎設施缺乏管護和維修,2004年開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至今已經15年,很多村的基礎設施需 要改善和提升。三是農戶對房屋改造的需求也非常強烈。四是村民普遍反映醫保轉診手續較為繁瑣,希望簡化程序。四海鎮、張山營鎮衛生院條件有限,難以滿足拍片等基本檢查的需求,且藥物種類較少。

  (四)受訪農民增收面臨較大挑戰

  100名受訪農戶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18756元,低于延慶區平均水平。受訪農戶中有42%認為生活最困難的是工作不好找、增收難。從調查的10個村來看,農民可支配收入中家庭經營性收入占38%,工資性收入占35%,財產性收入占14%,轉移性收入占13%。然而,山區村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收入普遍比較低,農民增收困難。吳莊村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天的收入在125元左右。多數村民反映工資性收入來源于護林員的收入,但不是每年都有。

  三、首都山區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與建議

  (一)全面提升山區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提升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一是針對山區村所處的特殊地質結構和每個村的特殊環境條件,建議由各個村自行提出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基礎設施改造需求,由專業技術人員指導提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實現一村一策。二是提高基礎設施建設的標準。新農村建設時期,很多村級道路設計標準基本能夠滿足當時的需求,然而,隨著市民下鄉和工程建設運輸的需要,鄉村道路建設標準下的道路很容易受到破壞,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期間,建議適當提高鄉村道路建設的標準。三是建議對村莊進行重新規劃、建設,提升人居環境。針對山區非險村搬遷的村,在現行法律的框架下,由專業技術機構出具危房證明后,允許村民自主原址改建和翻建危房,保障居住安全和改善居住環境。

  以特色小城鎮建設為抓手,重點提升鄉鎮級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和輻射能力。在鄉鎮中心鎮區建設相對完善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功能體系,全面提升鄉鎮級醫療、衛生、教育、文化公共服務能力,形成鄉村公共服務的“微中心”,實現一刻鐘“生活圈”。通過鎮域范圍的基礎設施一體化、便利化和社會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帶動、促進鄉村現代化,進一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距。在鄉村推動網絡掛號、電話預約掛號,改變傳統的就醫模式,解決村民“起大早趕晚集”錯過掛號時間等看病難題,允許急診患者直接到三級醫院就醫,并可以納入醫保報銷。在鄉鎮衛生服務機構醫護人員、硬件設施及藥品配備達標前,取消山區農村“‘一老’‘ 無業’須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首診,辦理轉診后到二、三級定點醫療機構就醫方可納入報銷”的規定,確保山區農民能就近、方便、快捷地享受到診療及用藥服務。提高鄉村公共交通服務水平,一是增加鄉村內部的微交通、微循環路線。二是將共享理念引入鄉村公共交通服務,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鄉村居民交通出行服務,促進鄉村共享經濟發展。

  推動鄉村公共服務手段創新。應用生態技術,推進山區村“廁所革命”,探尋農村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的有效路徑。建議采用生態復合型微循環污水處理方法,綜合性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該方法既可以在居民集中的村莊進行綜合多重單元系統的自由組合疊加應用,又可以在單家獨院的分散住戶進行單元系統的選擇性拆分使用,為山區農村污水處理提供一種效果良好、經濟實惠的新技術。

  推進城鄉基礎設施管理機制創新。參照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管理模式和機制對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進行管理,剝離村委會所承擔的代收水費、電費、燃氣費等事務以及村集體負責基礎設施管護的職責,由相應的部門負責管理和維護,管護的費用由財政撥付給相應職責部門。

  (二)加快培育鄉村新產業和新業態

  盤活空心村閑置農宅資源,大力發展健康養老和高端會展業,推動當地鄉村旅游業向國際化、綠色化發展。一是建議張山營鎮借助冬奧會的機遇,以重大項目為帶動,引進社會資本和高端智力資源,整體盤活打造自然資源、生態資源、文化資源,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導向,按照田園綜合體的思維打造鄉村高端民宿,讓村里的水產生產變成垂釣休閑,讓村里的豆腐坊變成豆腐制作體驗店,讓村里的文化園變成城里人的樂詩會、故事會,帶動鄉村產業興旺,人氣興旺。深度挖掘山區村歷史文化資源,引入合作企業共同發展鄉村旅游業。二是以長城文化帶為核心,將各村打造成為長城文化傳承的重要節點和載體。加強對鄉村文化資源的搶救和保護,相關部門應該對張山營鎮吳莊村的鄉村舞獅隊、手工漆雕、剪紙等文化重新振興起來,讓村里的休閑旅游成為具有吳莊特色的休閑旅游。三是對于分散的農家院和民俗戶,建議成立村級旅游專業合作社,為各戶農家院提供宣傳、布草、餐具消毒等基本服務,提高接待水平,提升農家院檔次。

  依托山區優質環境,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與沱沱工社、北菜園等開展積極合作,借助成熟的有機農產品推廣平臺,推動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促進優質優價銷售。以鄉鎮統籌的方式,推進各個村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整體發展。以四季花海等知名鄉村旅游品牌為引領,帶動各個村花卉種植、園藝產業、茶葉加工、觀光休閑和民宿等相融合的美麗產業體系的形成。依托一產,做足一二三產融合的文章,推進觀光農業、高端民宿產業融合發展。

  大力發展農村服務業。推動農村養老服務業、醫療、教育、衛生、環保產業、金融產業、健康產業、新能源服務產業的有效發展,一方面有利于補齊農村社會化服務短板,另一方面為山區農村創造更多產業發展機遇,形成新產業、新業態、新增長。

  (三)提高鄉村人才的待遇水平,形成人才回流機制

  創新農村干部的薪酬機制,解決鄉村治理中面臨的經濟壓力和人才短缺問題。在政經分設改革基礎上,形成以“市區政府補貼+鄉鎮政府績效+村級工資”為框架的村干部和專業人才的薪酬機制,穩定“一懂兩愛”式的農村干部與專業人才隊伍。

  加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城鄉并軌。實行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勞動政策和就業管理,從總體上扭轉農民就業兼業化、農民增收過度依賴財政補貼的問題,提高農村居民社會保障水平。

  建立專業崗位人員高薪機制,吸引公共服務領域人才下鄉。對于長期在鄉鎮和村工作的教師、律師、規劃師、工程師、醫護工作者、文藝工作者、公交司售人員以及其他公共服務人員,要制訂政策保證其個人收入至少比城區同類人員平均薪酬高20%。對于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崗位從業人員到城六區以外的鄉鎮長期從業的,工資標準為城市六區內同等職稱人員工資的2倍。對于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崗位從業人員到城六區以外的農村長期(超過5年以上)從業的,工資標準為城六區以內具有高級職稱的專業崗位從業人員工資的至少3倍。

  (作者單位: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郭媛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