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省嘉禾縣按照“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盤活三資、大力扶持、多元發展”的思路,通過資源開發、產業帶動、股份合作等多種途徑,培育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著力破解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難題,基本實現村強民富目標。目前,全縣167個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空白村”清零,其中126個村的經營性收入達6萬元以上,占比75.5%。
堅持因地制宜,探索創新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一是深挖優勢,走資源開發的路子。對于有村級集體草山、河灘等資源的村,采取單獨經營或租賃承包經營的方式,加大資源開發力度,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如石山較多的石燕、石丘、蔭溪等16個村借石生財,興辦村集體采石場和石灰場16家,采取租賃、發包的形式,為村集體創造收入300余萬元。舂陵河沿岸的油涵、黃甲等4個村借砂生財,興辦了村集體砂場 6個,為村集體創造收入200余萬元。有水庫山塘等資源的清水、鄧林、鄒山等68個村借“塘”生財,大力發展魚、鴨等養殖業,興辦規模養殖場20余個,為村集體創造收入150余萬元。通過對村級集體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87個資源開發村在“空白村”清零的基礎上,成為嘉禾第一批年經營性收入達6萬元以上的“達標村”。
二是項目整合,走產業帶動的路子。對于“三資”薄弱村,通過有效整合產業重建、扶貧開發試點等項目,科學建設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村集體種植養殖基地,努力培育村集體經濟。2017年,全縣共整合各類涉農項目資金1000余萬元,新建續建宅侯貢米,岐峰、上坪茶葉,潭灣油茶,水溪、仙江泥鰍等村集體種養基地10個,培育發展33個集體經濟“達標村”。普滿鄉通過發展集休閑、旅游、觀光于一體的普滿農業觀光園,每年為太平村、石角塘村、板貝村、雷家村、桃源坪等周邊村集體增收3萬-6萬元以上。
三是股份合作,走資本運作的路子。積極引導村集體和廣大村民通過合作參股,實現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如普滿鄉石角塘村充分利用集體土地資源,盤活土地經營這篇文章,在堅持土地承包政策、土地用途和土地集體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農民承包經營權按實際面積折成股份、變為股權,自愿加入村組成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發包給經濟能人、種植大戶,租金80%返給股民、20%歸村組集體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土地流轉前,該村負債近20萬元,現在不僅還清了債務,還積累了100余萬元集體資金。
四是招商引資,走企業帶動的路子。通過實施“百企下鄉”、龍頭帶動戰略,積極引進優勢企業開發了烤煙、花卉、油茶等特色產業基地10個、面積15余萬畝,實現村企雙贏。如珠泉鎮水溪村、石橋鎮仙江村積極引進江蘇連云港水寶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采取村出場地、出勞力,企業出種苗、出技術、包銷售的辦法,建立大型泥鰍養殖基地,聯合發展泥鰍養殖業。2016年,兩村分別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純收入9萬元和11萬元。
加大政策扶持,著力營造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環境
一是項目傾斜。縣財政每年安排6000萬元作為產業引導資金,明確把涉農項目、扶貧項目等資金重點支持建設村級集體種植業基地、養殖業基地、農產品加工基地等,每年安排250萬元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發展專項資金,對村級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山水生態旅游、開發“四荒”等項目,每村給予一次性獎勵1萬元。
二是用地優惠。支持村“兩委”在遵循鄉鎮、村土地總體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集體現有土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全縣共開發集體土地12萬余畝,培植發展了23個10萬元以上的村。同時,明確因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土地復墾整理等新增有效耕地,歸村集體所有和經營。全縣30余個村實施“空心村”和舊村改造項目。
三是稅收減免。對引進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林產品初加工龍頭企業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宅侯貢米有限公司、嘉禾倒缸酒業有限公司、嘉津茶油有限公司等企業,全部免征企業所得稅,且減免了農產品加工用地及相關建筑的土地使用稅、房產稅。
四是金融扶持。農業銀行和農村商業合作銀行把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信貸支農重點。通過村集體不動產抵押、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貸款,共放貸3900萬元用于村級集體經濟規模發展,并對符合信貸政策的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給予優惠利率0.6%。
強化機制建設,切實提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
一是建立協調服務機制。成立全縣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綜合協調、督辦落實、信息綜合等工作。縣、鄉兩級建立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聯席會議制度。縣委、縣政府先后3次召開縣委常委會議和政府常務會議進行專題研究,縣委組織部每兩個月召開一次工作碰頭會,半年組織一次督促檢查,夯實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基礎。
二是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對50個村級集體經濟“清零村”,實行縣級領導“四聯四包”、縣直部門“聯村共建”制度,形成推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強大合力。2017年,全縣派出黨建工作隊13個、110人,重點幫扶50個村,全部實現集體經濟“清零”目標。
三是建立一村一策機制。在全縣確定50個重點村,建立由縣經科商、農業、畜牧、農經等部門技術骨干為成員的科技指導服務工作組,推行“一村一策”,督促各村依托特色優勢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幫助村“兩委”班子提高村集體經濟發展科技支撐能力。目前,50個重點村年經營性收入達10萬元以上。
四是建立監督管理機制。對有集體經濟的村全部建立村級集體經濟臺賬,實行定期核實制度,確保集體經濟發展真實完整。認真開展村(居)財務清查審計,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一監督”制度。去年,共清理審計金額3411萬元,查出違規問題村45個,查處違紀人員74人。
(作者單位:湖南省農業委員會農村經營管理處)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