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產業興旺的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接下來要根據十九大報告精神,出臺具體政策方案,修改《農村土地承包法》和相關法律,盡早將黨中央的方針政策轉化為國家的法律法規。要按照《民法總則》第三章第四節有關“特別法人”的條款,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立法進程。這幾項工作落實了,農村的產業興旺也就有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第二,發展現代農業是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中國農村現有2.8億多勞動力已轉移到非農領域,從事非農產業。在數以億計的以老人、婦女為主體的小規模兼業農戶之外,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興起。他們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商品性農產品的主要提供者。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和城鎮化進程決定,農業經營主體將長期呈現多元并存的格局。
第三,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生態宜居的鄉村需要城鄉資源和要素的良性互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一部分村莊的消亡不可避免,但一部分村莊仍然要長期存在,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意味著農村不能再延續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狀況。改造農村、發展現代農業,不能僅靠留守老人、留守婦女和兒童,必須引進先進生產要素。
第四,鄉村治理機制的改革與完善。夯實鄉村治理的道德基礎。有的農村基層組織在實踐探索中提出:“德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自治是目標。”抓德治這個基礎,要把黨建擺在首位。抓住了基層黨員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就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來源:人民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