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如皋有一家名為“范氏水產”的烏魚養殖企業,2009年成立時資產尚不足百萬,短短8年時間已經發展成為擁有6家子企業、資產過億元的“水產企業集合體”。筆者剖析“范氏水產”的成功經驗,對于指導傳統養殖業的轉型升級,拓展農民致富新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觀念大轉變”是農業轉型的突破口
“范氏水產”在行業內率先提出了“標準化閉環養殖”理念,以“飼料”和“銷售”為兩大突破口,構建“產業共體”,實現從苗種→飼料→養殖生產→產品銷售→返利分紅→產業共體的“閉環”運行。
飼料供給無中間環節直供終端養殖戶,大幅度減低了養殖成本;產品銷售以銷定產、剩余加工,農民無需承擔任何的經營風險;企業開展養殖生產全程跟蹤服務,將服務觸角延伸到每個養殖塘口,推行“五統一”(魚種培育、飼料供應、技術服務、生產標準、質量要求)服務形式,實現了產品質量的可控性和可追溯。
企業一方面“筑巢引鳳”,推行“企業搭臺、農民唱戲,百姓參與、帶資入股,保本養殖、共享利益”的托管式經營模式,另一方面“趕雞入籠”,將周邊農民自建的符合養殖生產標準的水面(基地)拉進產業共體,實行全方位技術服務。
“科技大支撐”是農業轉型的發動機
在科技投入方面,“范氏水產”從不吝嗇,在企業資金尚不雄厚的發展初期,就投資200多萬元,與上海海洋大學、廣東農科院等科研院所以及水產技術推廣機構合作研發飼料配方和高效養殖技術。公司統一育苗,5月中旬發到養殖戶的池塘里去飼養,統一飼料、統一魚藥、統一技術,10月中旬開始收購,養殖過程中遇到問題,技術專家隨時踏塘提供技術指導。
幾年來,“范氏水產”先后引進博士2人、碩士4人、教授研究員3名、高級工程師3名,投資200萬籌建了企業科技信息質量控制中心。經嚴格測算,“范氏水產”養殖戶飼料成本每噸下降700元左右,每畝降低成本2500元左右;銷售價格通過減少銷售環節,平均每公斤魚增加銷售收入1元,每畝增收3000元左右,大大提高了農戶的養殖收益。
“三產大融合”是農業轉型的重要路徑
8年來,“范氏水產”建立了自己的養殖基地,以市場帶基地、以基地保市場,以加工保收購、以基地控管保產品質量,產業鏈不斷延長,價值鏈不斷加粗。目前,如皋市內“范氏水產”的養殖面積達到1200畝,吸納農民社員112戶,聘用農民58名,店員300多名。據不完全統計,8年多來,“范氏水產”通過引導帶動農民創業和吸納農民就業,累計為農民增加收入1.12億元,使300多戶農村低收入家庭擺脫了貧困,走上了小康富裕路。
“品牌大提升”是農業轉型的戰略方向
“范氏水產”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品牌建設,“黑沙”牌烏魚逐漸叫響全國。“范氏水產”投資建設了科技信息質量控制中心,并在行業內率先提出了產業鏈條全程產品質量控制理念,試行養殖投入品準入和產地水產品檢驗準出制度,實現了從基地養殖、飼料生產、水產品加工、銷售客戶端全程信息跟蹤服務和質量控制,最大程度保證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作者系江蘇省如皋市市長)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