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海蓉
1968年8月出生,江蘇省農業委員會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處長。參加工作27年來,經歷了多個工作崗位的鍛煉,認真負責,兢兢業業,較好地履行了工作職責。尤其是2015年10月以來,先后擔任江蘇省農委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站長、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處處長,在單位領導的帶領下,團結帶領單位的同志,一手抓農村經營管理的規范,一手抓農村改革任務的落實,取得了較好工作業績,受到多方面的肯定。2017年,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農業部評選為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
不久前,江蘇省政府向農業部遞交了農村承包地確權情況報告,意味著全省確權工作基本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是杜海蓉任江蘇省農委經管站站長時主抓力推的重點工作,盡管去年6月被調任省農委農經處處長,崗位分工有了調整,但她心里依然是滿滿的獲得感。多年來,杜海蓉立足本職工作,積極作為,為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農村改革創新,作出了突出貢獻。
掛職泗洪兩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從1到27突破
泗洪縣位于江蘇省西北部,由于經濟水平較落后、低收入農戶較多、產業層次較低,被列為江蘇省十二個重點幫扶縣之一。2013年8月,受省委組織部委派,杜海蓉和七名高校的老師一起到泗洪縣,組成泗洪縣首批科技鎮長團,負責為泗洪縣產業發展招才引智。杜海蓉除擔任科技鎮長團團長外,還兼任泗洪縣副縣長。泗洪縣委縣政府出于信任,直接把科技口和縣農委交由杜海蓉分管。
杜海蓉到泗洪以后,帶領相關同志先行摸查全縣科技發展情況,結果并不樂觀,其中一個問題尤為突出:全縣只有1家高新技術企業,許多企業急于轉型,但卻苦于人才短缺,找不到出路。
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杜海蓉和她的團隊千方百計搭橋引路,促成企業和高校進行合作,幫助他們申報科研項目,切實解決了這些企業的技術和人才問題。隨后,杜海蓉從全縣科技發展實際出發,啟動了“六個一批”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將此作為全縣2014、2015年科技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動建立科技創新的長效機制。
“六個一批”科技創新行動開展后,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5年,杜海蓉離開泗洪時,全縣科技高新技術企業已經達到27家,而且成功申報了一個重大成果轉化項目,泗洪縣還成功獲批“江蘇省創新型試點縣”,縣電子信息產業園被省科技廳認定為宿遷市唯一一個省級科技產業園,分管的縣科技局首次被評為年度全縣目標管理先進單位。
立足省情農情,推動破解“三權分置”難題
近年來,由于全省統一部署推動,地方積極探索創新,江蘇省“三權分置”格局基本形成,全省承包地流轉面積和流轉率均在全國前列。中辦國辦《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出臺后,杜海蓉很是振奮:“對江蘇來講,文件的出臺非常及時,幫助我省在中央文件的指導下,總結推廣經驗,同時,針對現實中出現的問題,對癥下藥,提出應對措施。”為此,杜海蓉組織起草了《關于深化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實施意見》(蘇農辦【2017】2號),2017年1月在全國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兩辦名義印發,為全省“三權分置”工作的推進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016年,由于赤霉病暴發、連續陰雨導致爛麥場以及糧價下跌,江蘇各地糧食類新型經營主體部分出現減產減收情況,再加之流轉價格居高不下,不少經營主體都在虧損,其中個別地方還發生了“退地”“跑路”現象。杜海蓉在多地調研發現,有些地方為了推動土地流轉,增加農民收益,盲目抬高土地租金,致使流轉價格畸形攀升。
為了更好地保護土地流轉雙方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杜海蓉組織起草了《關于妥善解決當前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矛盾糾紛的通知》(蘇農辦經【2016】7號),《通知》要求,全面推行“實物計租、貨幣兌現”的土地租金計價辦法。
所謂“實物計租、貨幣兌現”,即按照一定數量稻谷或小麥作為流轉金,并以當年稻麥上市時的市場價格進行結算,形成合理的定價機制,既保護了流轉雙方的利益,維護了農村的和諧穩定,又規范了土地流轉行為,推動適度規模經營的良性發展。
力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集體“三資”監管手段
江蘇省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起步比較早,發展也比較穩健。2015年,杜海蓉到省經管站以后,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督促指導蘇州市吳中區完成全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任務,為了解決改革中的難點問題,杜海蓉先后多次到吳中調研,結合實際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案措施。目前,全區所有社區均完成股權固化改革,全區社區股份合作社實現現金分紅全覆蓋,累計實現現金分紅3.85億元。
為了實現農村集體資產依法管理,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江蘇省2016年啟動了《江蘇省農村集體資產管理條例》立法工作,杜海蓉牽頭組織起草《條例(草案)》,把股份合作專門作為《條例(草案)》的一個章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江蘇將實現有法可依。目前,《條例(草案)》已經通過了江蘇省人民政府第116次常務會和省人大常委會第一次審議,有望于今年3月出臺。
去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徐州考察,在潘安湖街道馬莊村綜合服務室,相關人員向總書記手機演示了“E陽光”平臺,這個平臺正是江蘇省推出的強化農村集體“三資”(資產、資源、資金)監管、推行村務公開的新手段,是全省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陽光行動試點的一個重要創新,其中傾注了杜海蓉的大量心血。
據了解,2016年上半年在全省開展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陽光行動試點,在全省13個行政村探索以手機APP和微信公眾號等兩種平臺模式,向農戶主動推送農村集體“三資”情況和農戶關心的信息,并實現干群網上交流互動。農民不管在何時身處何處,主要輕點手機,就可以查詢到相關內容,促進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維護,是改善農村治理的主要舉措。目前,試點村已從2016年的13個發展到了2000多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此,杜海蓉認為“農經人在鄉村振興中必將大有可為。”她覺得,今后江蘇省農經工作應該從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新動能:一是從發展新主體上培育新動能。通過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進人才資源,解決“誰來種地”“誰來建設鄉村”的問題。二是從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培育新動能。要加快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三是從深化農村改革上培育新動能。通過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合理流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