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田園放歌春意濃 ——湖南省家庭農場發展掠影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記者 徐剛 字號:【

  “2003年我們開始養魚時,起步資金才3萬塊錢,根本沒想到能做到今天這個樣子”,說起這些年的農業創業,湖南桃源縣柏盛家庭農場主王秀英頗為欣慰。王秀英和丈夫以前在外打工,2003年回鄉承包了2600多畝的漁場搞起了水產養殖,2014年注冊成立了家庭農場,并陸續搞起了養豬、養雞和種田,王秀英負責對外聯絡,丈夫曾兵負責漁場和田間管理,曾兵妹妹負責養雞和會計,侄子負責農機操作,公公婆婆開起了餐館,一家人分工合作,去年賺了150多萬元,她自己還當選了縣政協常委。

  王秀英夫婦和柏盛家庭農場的經歷,正是湖南省家庭農場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湖南省大力扶持引導家庭農場發展,家庭農場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量變到質變,為瀟湘大地增添了新力量、注入了新活力。

  返鄉創業的新載體

  在臨澧縣四新崗鎮雨臺村,提到浦藝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他創辦的藝龍家庭農場,探索再生稻種植,不僅自己走上了致富之路,還帶動周邊170多個農戶共同致富。

  現年41歲的浦藝,早年在東莞打工,2009年返鄉開辦農資店。2013年,他到外地考察再生稻后,毅然放棄農資生意,流轉了40畝土地,開始試種再生稻。初試成功后,2014年他一口氣流轉400多畝土地,并注冊成立“藝龍家庭農場”。這幾年,種植面積逐年擴大,2017年已達800多畝。為提高家庭農場的知名度和經營效益,浦藝還注冊了商標“藝壟大米”,開通了網店和微信公眾號。

  “再生稻每畝產量三百五六十斤,但純利潤能上千元,這比普通水稻每畝兩三百元的利潤高多了”,浦藝算起了收入賬,以前打工每年能賺五六萬元,賣農資每年能賺10多萬元,這幾年搞農業收入明顯增加,2016年有30多萬元,2017年收入達到45萬元以上。

  “搞家庭農場、種再生水稻,讓我的小日子發生了大變化”,浦藝由衷地說。

  長沙縣路口鎮荊華村地錦家庭農場農場主曹宇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返鄉創業明星。2007年,在長沙城里打過工、開過縫紉店、批發過蔬菜的曹宇和丈夫彭耀回到家鄉開始培育食用菌。2013年,夫妻倆又嗅到了休閑農業的商機,決定打造以蘑菇為主題的休閑農場,經過兩年建設,農場于2015年8月正式開業,集親子活動、科普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去年接待游客破萬次。

  記者在湖南采訪時,發現不少家庭農場主都有一個共同特征——返鄉創業。漢壽縣新平家庭農場齊新平以前在長沙從事海鮮水產批發,桃源縣張氏家庭農場張堯平兄弟以前在廣東開廠,瀏陽市南邊生態農場胡里建開過茶葉公司和汽車修理廠……

  “家庭農場具有門檻低、規模小的特點,同時又具有產權清晰、管理簡便的優勢”,湖南省農委經管站副站長申海洋告訴記者,省農委針對這些特點,把家庭農場作為農村創新創業的重要基地,加強宣傳引導和政策扶持,鼓勵返鄉下鄉人員創辦領辦。據統計,全省認定的3.35萬戶家庭農場中,退伍軍人、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企業老板等創辦的占53%,“80后”“ 90后”家庭農場主占16.55%。

  綠色種養的排頭兵

  “把城里人當親人”,這是常德市鼎城區小蜜蜂有機家庭農場農場主李丹一直念叨在嘴邊的一句話。李丹是一名大學音樂專業畢業生,畢業后卻倔強地投身于她所看好的農業發展之途。2013年9月,李丹在老家鼎城區堯天坪鎮堯天坪村流轉10畝土地,并注冊家庭農場,開始探索“社區支持農業”有機農業模式。

  據李丹介紹,該模式就是市民預先支付費用并參與農事活動,農場按要求種植農產品,配送到市民家中,實質是“私人訂制”,為特定消費者生產安全放心的農產品。為確保蔬菜品質,農場嚴格按照有機農產品生產技術要求,全部使用餅肥、農家肥等有機肥料,采用黃板紙粘蟲、太陽能殺蟲燈等誘殺害蟲。農場還專門建立了檢驗檢測室,安排1名專職人員進行出園檢測。

  “質量安全是農產品的生命線,對有機農業來說更來不得任何馬虎”,李丹如是說。隨著有機蔬菜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可,小蜜蜂家庭農場的規模不斷擴大,效益也日益提升,目前,農場經營規模已達1700多畝,畝均產值超過1.5萬元。

  與李丹“光鮮亮麗”的背景不同,瀏陽市達滸鎮孔蒲中家庭農場主孔蒲中則完全“土生土長”,相同的是他們對綠色生態種養的執著。經歷20多年的摸爬滾打,孔蒲中摸索出“稻田+生態養殖”的種養模式,先后讓水稻、甲魚、淡水魚、泥鰍、黃鱔、青蛙、雞等動植物在田間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態循環系統,不施化肥,不打農藥,生產出來的稻米市場價可達10元/斤,而且供不應求,2017年銷售優質米1.6萬斤、2000斤成品甲魚和2萬多只甲魚苗,全年利潤達55萬元。

  臨澧縣藝龍家庭農場浦藝也有自己的科學種植經:“種植再生稻,主要是土肥、病蟲害和稻樁高低,這幾關把好了,才能種出好稻米。”他花費數萬元,稻田里裝上監控設備,利用網絡建起了農產品溯源系統,讓顧客對再生稻的生長一目了然。同時安裝了太陽能殺蟲燈、放養了赤眼蜂,實施“綠色控害”。

  安全是底線,優質才優價,在市場風浪中,湖南家庭農場主正在用行動踐行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要求。

  三產融合的生力軍

  走進位于瀏陽市官渡鎮田郊村的南邊生態農場,只見田園里水稻、蔬菜、水果、雞、羊、魚等應有盡有,山腳下農家四合院、文化走廊、休閑木屋清新典雅。農場主胡里建介紹,這里原來主要是一片荒山,2013年他流轉了600多畝山地開始養雞、養羊、養魚、修路、建農莊,一步一步走進了農業之門,也慢慢改變著這片荒山的面貌。

  “搞農業還是要打開思路,多種經營,生態種養是基礎,休閑觀光才能更多挖掘價值”,參加過省農委組織的家庭農場主培訓并赴臺灣考察休閑農業的胡里建頗有感觸。據他介紹,農場自2014年開始接待以來,游客在日漸增多,2017年接待游客15000多人次,農場還建立了會員配送制,定期為會員配送雞蛋、大米等生態產品。

  “農業真正的價值在于創意”,同樣到臺灣進行了考察培訓的長沙縣地錦家庭農場曹宇也說。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夫婦倆在食用菌的培育和種植已經進入良性發展時,又將農產品種植向發展鄉村旅游轉變,打造出以蘑菇為主題的家庭農場,“在山林做仿野生栽培蘑菇,游客體驗山林采摘的樂趣;孩子學習從拌料到裝袋、從滅菌到接種的全過程,科普農業知識;分季節主打蘑菇養生湯;銷售可觀賞可食用的姬菇盆景。”曹宇還組織荊華村方塘組農戶建起了各具特色的家庭農場,有的專業飼養珍珠雞,有的專心養殖黃牛,有的種起了秋葵和蘆筍,實現一戶一品一特色,形成了家庭農場集群,既讓游客體驗更加豐富的農家文化,也帶動更多村民一起致富。

  事實上,從種養走向休閑觀光體驗,從第一產業走向一二三產業融合,是眾多家庭農場主的共同經歷。桃園縣盤塘鎮的張氏家庭農場,種有水稻、蔬菜、油茶,養有野豬、黑雞、野雞,建有休閑農莊,集餐飲、采摘有機蔬菜、垂釣休閑為一體,年利潤在150萬元以上;漢壽縣新平家庭農場,以甲魚、泥鰍、青蛙、鱔魚養殖為主打特色,經營體驗休閑農莊,年收入接近200萬元。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短短幾年時間,家庭農場已在瀟湘大地落地生根、遍地開花,給這個春天增添了一抹抹新綠。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