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農業共營制”: 績效、挑戰與發展路向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尚旭東 張 振 于海龍 字號:【

  近年來,四川崇州積極探索“農業共營制”,以其充分放活承包地經營權、有效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著力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實踐,生動詮釋了如何通過組織創新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放活權、鑄規模、構體系、保糧安”等產業政策目標。本文試對這一組織創新進行探討。

  一、組織創新的多重績效

  農業共營制源起于崇州市為應對城鎮化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所進行的一次“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下的產業組織創新實踐,其要義是構建“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業職業經理人+農業綜合服務體系”三位一體經營體系,借此破解農業生產中“誰來經營、誰來種地、誰來服務”難題,實現保護農民財產權利、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多重公益目標。

  (一)組織創新實現了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與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有機銜接。農業共營制體系下,承包戶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組建股份合作社,穩定農戶承包權、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同時,放活了土地經營權。在此基礎上,通過競聘懂技術、善經營的職業經理人負責合作社經營管理,實現了土地要素集聚基礎上的“企業家才能”注入。通過構建可查詢、有比較、好監管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解決了糧食規模經營中社會化服務不到位的掣肘,保障了合作社從糧食播種到收割、烘干、貯藏、運輸全程經營的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和社會化。合作社的組建,應運而生的專業服務體系,不僅促進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而且完整演繹了“以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經營體系”,實現了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與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有機銜接。

  (二)組織創新實現了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機銜接。農業共營制自探索之初,就致力于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合作社以300―500畝為一單元公開招聘職業經理人便是最好的例證。這一規模下,不僅各類要素(種子、化肥、農藥)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投入組合效率,有利于高效田間管理,保持規模擴張下的土地產出率,該范圍也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開展經營的最佳投入產出區間,土地適度加上服務適度的經營組合,有利于降低種糧成本進而保障社員收益。通過將整片耕地劃分為若干適度模塊,不僅最大程度實現了“企業家才能”對穩定農業生產、保持土地產出與保障社員收益的有效兼顧,也成就了組織創新對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有機銜接。

  (三)組織創新實現了培育農業“雙創”人才與成就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人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目標的最核心要素,同樣也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決定因素。圍繞“人”這一要素,農業共營制培育了職業經理人與農業專業服務組織,前者孵化了農業創業者——農民企業家、新型職業農民群體,實現了農民職業化,提高了農業經營效率,承包戶將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后,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成為產業工人,分享農業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成果,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后者培育了產業創新分支——專業化服務組織,讓社會化服務實現產業化,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四)組織創新實現了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與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有機銜接。土地經營權入股合作社后,承包戶得以從農業中解脫,既可以全身心創新創業,從事高回報、致富快行業,也可以安心長期務工,實現組織創新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而農業共營制對職業經理人在職業技能、管理才能方面的培訓與鍛煉,促成了其不僅成為農業經營專家,很多時候還因表現優異被推選或是晉升為鄉鎮干部,職業經理人在帶領農民致富同時,也實現了健全村民自治基礎上的鄉村治理體系。這有利于鼓勵農民工、高校畢業生、科技人員等人才返鄉創業、農業人力資本回流鄉村,為更好振興鄉村夯實人才基礎。

  二、組織創新的發展挑戰

  農業共營制盡管取得了諸多政策績效,應該看到,組織創新不可避免地也面臨模式局限、生存壓力等現實挑戰。

  (一)組織創新的地域局限性:適宜人多地少、便于機械化經營且財政實力較強的平原地區。農業共營制發端于崇州,不僅源于當地政府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解決今后誰來種糧的探索,還得益于人多地少、平原適宜機械化經營等客觀條件,更離不開各級財政的大力支持。承包戶除獲得“三補貼”外,還能收獲700元左右的年收益,這其中來自財政補貼的就有500元,實際需要合作社創收的僅200元/戶/年,如果合作社經營其他經濟作物,種糧創收壓力則可以大大減輕。社員收入70%來自財政補貼,實際上對合作社盈利能力考驗不大。然而,該情況僅僅適用于財政實力較強且政府愿意支持糧食生產的發達地區,并非多數地區可效仿復制。

  (二)組織創新的生存壓力:經理人業績考核、補貼減量無益于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的長期維系。合作社對職業經理人的考核為一年一聘,這樣的設計強化了職業經理人將保障社員收益作為維護其“職業聲譽”的首要任務,否則下一年很難續聘。保證社員收益是合作社運營的第一要務,但通過考核職業經理人強化這一目標勢必使組織創新所肩負的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目標讓步于社員訴求,保障社員“收入不減甚至略增”的代價必然帶來合作社經營行為的激進——致力于提高經濟作物種植比重、壓縮種糧規模。與此同時,隨著省縣一級補貼陸續取消、下一輪補貼規模減量甚至可能取消等不利因素增多,加大了合作社生存壓力與創收難度,其結果會加劇“非糧化”經營。長遠看,無益于國家糧食安全保障的長期維系。

  (三)組織創新的“擠出”效應:易形成對其他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排擠。應該看到,多政策支持下的農業共營制發展不可避免地對其他經營主體發育形成“擠出”效應。對組織創新的政策匯集使得市場主體易受政策誘導改變組織內涵或變更組織形式,其結果必然帶來要素的不合理流動與非自然集聚,土地、補貼、項目等要素集聚于合作社,而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卻因缺少要素匯入,難有大作為。對組織創新的過度支持易形成對其他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馬太效應”,形成強者更強、弱者更弱的主體發展不平等、不平衡現象。

  三、組織創新的發展完善

  (一)強化組織內部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借鑒產業聯合體框架下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在土地股份合作社與社會化服務主體間構筑起穩定的契約關系,將原本外部化的交易內部化,節約交易成本,穩定業務合作,擴大雙方盈利空間。

  (二)引導合作社供給端調結構、轉方式。根據市場需求探索供給端結構性調整,適當增加“稀缺性、受歡迎、利潤大”作物經營規模,拓展業務格局,逐步增加糧食烘干、倉儲、加工等服務性經營規模,在穩定現有種糧規模和產量基礎上,提高非糧收入比重。

  (三)著力構建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體系。鼓勵農技人員采取劃片包干服務加有償承包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強化全程農資配送與代耕代收服務,鼓勵訂單式收購、代貯或加工轉化等方式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解決賣糧難問題。分片區整合產加銷一站式服務超市,打造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全產業鏈社會化服務體系。

  (四)制定科學發展規劃。研究制定補貼逐年減量與合作社盈利能力深度融合的農業共營制遠景發展規劃,引導組織創新,走逐步脫離財政扶持的可盈利、可復制、可推廣發展模式。

  (作者單位:農業部黨校、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