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報道,當前在個別地方,鄉村振興有“樣板化”的錯誤傾向。為彰顯“村容整潔”,個別村落被精心塑造成示范點,而在另一些地方,鄉村“產業興旺”被刻意標識為一個個產業園區。在一些地方主政者看來,產業園區多,鄉村振興自然“差不了”。
鄉村振興并不是不需要示范或樣板帶動。但有的鄉鎮看到別的地方樹立樣板,為避免“矮人一頭”,不顧自身條件,“硬著頭皮也要上”,項目攤子也越鋪越大。其中“樣板化”流于“同質化”“鋪攤子”易變“爛攤子”的風險不可不警惕。《半月談》記者走訪一些鄉鎮建設項目發現,不少村莊的民居和街道風格統一,樣式造型設計思維單一。走在街道上,大都有刻意打造出來的古風古韻的店鋪,很少正常營業,門庭冷落。
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王德福: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政府應合理使用公共財政資源,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是一項基礎工程。一味樣板示范的馬太效應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甚至不公,背離了公共資源的屬性,削弱資源使用績效,而且會影響政府公信力,造成政府與群眾關系的疏離。
網友:城鄉融合發展不是將農村變為城市,城鄉一體化也不是城鄉“一樣化”。尊重村莊自然肌理,尊重鄉土文化,回歸鄉音鄉味鄉情,讓村莊各顯其美, 才是農民熟悉的、想要的鄉村。
《中國國土資源報》記者景明:好的東西本身就有示范效應,倘若一個鄉村項目,有規劃、有產業、有市場,相關機制健全,適宜本地特色,能在未來的運營中持續盈利,形成良性自循環,當地的村民也能就業、增收。那么,這樣的項目即使不宣傳,示范效果也會很好。但若是為了政績而示范,要面子不要里子,不僅會錯配、浪費資源,更會傷了群眾的心,最終也會淪為鬧劇一場。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