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當小農生產遇上規模經營: 不是博弈,是融合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鴻萌 字號:【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中規模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不斷發育成長,目前總數已達到290萬家,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但也應該看到,以家庭承包責任制為制度基礎的普通農戶仍是我國農業生產的基本面。規模經營主體的蓬勃發展,在短期內不可能代替小農經濟。截至2016年底,全國經營耕地面積50畝以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約為356萬個,經營耕地面積30畝以上的農戶超過1077萬戶,分別占2.3億承包農戶總數的1.55%和4.7%,絕大多數生產主體仍是平均經營規模不足10畝的普通農戶。從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情況看,流轉面積占承包耕地面積的比重達35.1%,考慮到部分土地并未流轉入規模經營主體,可以推測,以家庭經營為特征的小農生產占有耕地仍有7成左右,以糧食為主的絕大多數農產品都是由中國小規模農戶提供的。

  小農生產長期存在的客觀性

  從我國國情、農情分析:一是由我國農地資源稟賦和土地資源狀況決定,一些地方難以實現規模經營。我國人多地少,山多平原少。目前我國擁有基本農田15.61億畝,以2.3億承包農戶計算,戶均承包耕地面積6.8畝,并且我國地形地貌中山地占33%,丘陵占10%,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只占12%。我國人多地少的農地資源稟賦下推進農業現代化,眾多農戶耕種小塊土地的狀況不可能短時期內得到改變。這樣的土地資源分布狀況,決定了我國農業不可能全面實行規模化經營,小農生產仍有其合理存在的空間。二是相當一段時期農業農村仍是農民就業重要領域,存在大量需要依托農業的普通農戶。當前我國農村普遍存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模式,即農民家庭中,年齡較大的父母留村務農、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的模式,從城市回鄉的年齡較大的農民返鄉務農,就可以有農業就業和收入。農業現代化不是進城農民不能返鄉的現代化,數以億計的農民家庭還需要依托農業來提供就業機會與收入。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我國農村仍將有數以億計的需要依托農業的家庭,這就決定了我國農業未來很長一個時期仍然會存在小農戶生產。經營土地依然是農民主要的謀生手段。三是農耕文明是我國農業現代化必有內涵,普通農戶承載傳承農耕文明的重要功能。在我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史中,小農戶生產是與自然經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我國小農生產具有豐富實踐,隱藏無窮智慧,傳承著順應自然、精耕細作、循環利用的農耕文化精髓,遵循自然變化來安排播種、收獲,留下了二十四節氣這樣的珍貴文化遺產,還有梯田系統、稻田養魚、庭院經濟等成功范例,這些都需要依靠普通農戶傳承。

  我國農村土地基本制度是家庭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安排是由農業自身特征決定的,也是被國際經驗和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所證明。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小農生產績效嚴重下降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土地規模小,而是由于市場和服務的不健全造成的家庭交易地位低下,科技應用能力和獲取市場信息能力差,不能適應農村商品經濟的縱深發展與科學技術進步的要求,從而難以實現農業生產由傳統到現代的自主接軌。

  中國農業現代化不可能只是規模經營基礎上的農業現代化,換句話講,規模經營主體與小農生產將長期并存、互相融合補充、協調發展,共同為我國農業生產發揮重要作用,普通農戶顯然不應排斥在農業現代化以外,甚至農業現代化必須以這2億農戶為主要針對對象。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如何處理規模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戶之間的關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極為迫切的現實問題。

  適度規模經營的內涵與特征

  適度規模經營的目標。縱觀世界農業發達國家和地區,適度規模化是繞不開的趨勢。二戰后歐洲主要國家家庭農場的平均經營規模不足20公頃,目前已發展到40-50公頃。美國作為頭號農業強國,家庭農場平均經營耕地面積160公頃以上。客觀來講,規模化農業生產所帶來的規模經營效益,是提升我國現階段農業生產率的重要路徑。適度規模經營的發展目標,應能夠達到與我國將來作為一個農業強國地位相符合的生產力水平。

  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手段。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多方面動能共同匯聚的結果。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和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可以集中采購農業生產資料,有效降低農業物化成本;可以充分發揮農業機械裝備的作業能力,降低生產作業成本;可以推廣標準化生產,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農產品品質。經營規模化帶來農業生產集約化、機械化、品牌化,助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

  適度規模經營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因為歷史具有延續性,制度具有慣性,目前的生產力狀況、社會組織狀況、家庭觀念等方面都有小農經濟存在的基礎與理由。所以,適度規模經營將是一個逐步演進歷史過程,并不能一蹴而就。同時,在中國推進規模經營應有階段性。第一階段著眼于保收入、保效益,使從業者感到農業有奔頭,提升農業的吸引力,第二階段應著眼于提升競爭力。

  在實踐中,各類規模經營主體特征明顯,定位精確,在不同領域發揮著其各自優勢。家庭農場在大田作物種植、畜禽養殖等種養業生產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民合作社在帶動農民發展生產、開拓市場、增加收入等方面發揮著紐帶作用;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生產優質品牌農產品、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發揮著骨干作用。各類規模經營主體的蓬勃發展,不斷改造著傳統農業,增添了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能。

  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和小農生產融合發展

  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進程中,我國農業經營結構將會持續發生變化。其中,小農生產與規模經營之間,并不是一個完全零和博弈、此消彼長的過程,而是融合補充、協調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現階段農業社會化服務特別是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正在不斷聯結越來越多的小農戶,將其逐步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農業生產性服務是指貫穿農業生產作業鏈條,直接完成或協助完成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作業的社會化服務。實踐中,為普通農戶提供生產性服務的各類組織,絕大部分是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規模化經營及服務主體。傳統觀念中,通過土地流轉擴大土地經營規模,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主要途徑。但我國國情決定了不可能完全實現土地集中型規模經營。近兩年看,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前提下,通過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讓普通農戶能夠根據自身狀況和需求,選擇服務組織提供的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專業化服務,既能滿足農戶參與生產、從事家庭經營的愿望,又能將一家一戶小生產融入到農業現代化大生產之中,在我國大多數地區有著很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比如說山東濟寧、河南商水等地積極探索,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當地合作社、服務公司等為當地普通農戶提供耕作、播種、收割等系列化生產服務,把越來越多的分散農戶納入到了規模經營的體系中,搭上了規模經營的快車。可以說,這種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實現的服務規模經營,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家庭經營的制度優勢,在農戶小規模經營基礎上實現規模經濟效應,促進普通農戶的發展壯大,讓小農戶與其他新型經營主體一道,成為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建議現代農業支持政策導向更多關注普通農戶。以實施農業生產托管項目為抓手,打通政府、市場、服務主體、農戶之間的通道,將支持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政策導向通過購買社會化服務的機制更好地傳導至市場、農戶和服務主體,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主體服務、農戶參與,共同促進規模經營發展的良好格局。同時,通過制定行業標準,加強市場監管,規范服務行為,培育發展現代農業服務業市場,加快將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打造成戰略性產業,形成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的增長點。

  (作者單位:農業農村部經管總站)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