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半月談》報道,當前,支農項目資金管理涉及部門多,而且各自為政,“九龍治水”變成“九龍戲水”。支農部門職能交叉和重疊現象明顯,加之部門利益廣泛存在,支農往往風聲大雨點小。支農資金存在多頭申請、重復申請,甚至損失浪費等問題,資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據調查,如重慶市潼南區的農業創業項目,就存在補貼資源分散在農委、水利、農綜開發、國土等不少部門,扶持資金總量不少,但分散在各個項目上,平均一個項目補貼少則兩三萬元,多則二三十萬元,總體上還是撒胡椒面的狀態
同時,支農項目本身具有公益事業屬性,而缺乏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僅靠政府補貼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另外,一些支農模式存在的風險也需要注意。比如,一些支農資金入股模式中,農戶除了分紅外,與企業合作社和企業沒有多少聯系,缺乏長期的利益保障制度,不利于自身產業致富能力的培養。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長宋向清:應該積極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新支農模式,讓農民、政府和社會資本三方參與,進一步坐實其振興鄉村的本質要義,更好地惠及廣大農村地區。同時,對支農資金采取“一攬子”上報、“打捆”下達方式,加強部門協調,上下聯動,減少內耗,竭力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資金投放模式。
網友: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是世界通行做法,但要最大限度地減少以市場主體為補貼對象的生產性扶持項目,嚴格控制對增加特定產品產能的扶持項目,這些應主要交給市場來解決。
專家:涉農項目資金管理存在的“多、重、散、雜、亂、低”問題,與部門管理職能設置不科學、管理監督機制不順有很大關系。涉農項目資金整合,首先要理順涉農資金項目整合的“運動員”和“裁判員”的關系。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