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鄉村之聲《三農中國》報道,春耕時節,記者在多地走訪發現,在政策引導和效益吸引下,春耕的主體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越來越多的職業農民、歸鄉青年、返鄉創業大學生成為春耕的新生力量,助力鄉村振興。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區韓甸鎮白土村,王金龍通過增加農業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變身為職業農民。今年春耕因為要上花生深加工項目,王金龍格外忙碌。像王金龍一樣,越來越多的職業農民成為當地農業發展帶頭人。2018年起,我國每年將培育100萬新型職業農民,制定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人才培訓政策措施,引導激勵各類人才到農村大顯身手。
春耕時節,不僅是職業農民投身其中,不少青年人也看好農業前景,成為春耕的新生力量。返鄉創業的青年不僅為農民帶來新技術和社會化服務,還改變著傳統春耕的種植模式和經營結構。他們懂營銷,有經驗,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引導小農戶分享現代農業的紅利。
專家:現代化的“職業農民”,絕不是老輩人所說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應是“愛農業、懂技術、擅管理、精經營”,充滿現代感和職業感。
網友: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里,農業農村轉型升級的速度越快,創業創新的空間越大,人才稀缺的短板就越容易暴露出來。因此,加快培養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培育一批具有開闊視野、勇于開拓的新型職業農民,已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當務之急
職業農民魏韓英:隨著時代的變遷,伴隨鄉村振興號角的吹響,農民這一職業似乎又有了新的演變。“農民”再也不是一個標簽化的尷尬身份,而是逐步成為了一種令人羨慕的職業。鄉村振興更需要年輕力量的加入,只有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農村這個廣闊天地才會煥發出新的光彩。應該打破對農民的職業偏見,改寫農民的形象,為鄉村振興貢獻青年力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