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由于農民合作社注冊門檻較低,入社社員數量、注冊資金額度“水分”較大,不規范合作社的數量有所增加。筆者通過對甘肅省古浪縣農民合作社發展情況及存在問題進行了調查,就促進農民合作社的規范發展提出相關建議。
合作社發展不夠規范的主要原因
數據表明,2010年古浪縣工商注冊登記合作社82個,2011年127個,2012年332個,2013年832個,2014年1177個,2015年1516個,2016年1689個。至 2017年底,全縣合作社數量發展到1869個。從古浪縣2010—2017年合作社發展數量可看出,2012-2014年該縣合作社發展速度最快,而這一階段正是惠農貸款開始面向合作社發放的時期。這一時期農民為了貸款大量成立合作社,導致合作社發展數量猛增,因此也出現了一些發展不夠規范的情況,究其主要原因,從全縣看,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合作社自身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相當一部分合作社雖然設立時有《章程》,但大多流于形式,停留在字面上;部分農民合作社由于成員文化程度低、合作民主意識缺失、管理水平差等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尚不能真正發揮合作社賦予的功能;還有相當數量的合作社雖然以合作社名義開展生產經營,但其經營模式、運行形式和收益分配方式多帶有家庭經營特點,其實質更接近家庭農場。
合作社成立的動機不純。一些農戶成立合作社的目的僅僅是為了要補貼、跑項目、易貸款,個別合作社法人連合作社基本常識都模模糊糊;許多農業企業也看準農民合作社在財政投入、稅收減免、金融服務、項目承擔、人才培養、用地、用電、運輸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積極注冊合作社,但目的大多只是為了要項目、拿補貼。
注冊門檻較低。調查反映,一些農戶為成立合作社,湊夠5個成員、上網下載一個章程、起一個名字便可登記注冊,注冊資金水分更大,5萬覺得少了就可以隨意改成500萬元。
一些地方不良政績觀影響。個別鄉鎮為了完成任務,讓村干部、親戚朋友挑頭注冊合作社湊數,甚至采取下指標、給項目、發補助、批貸款等辦法推進合作社發展,這樣的合作社大多有名無實,合而不作,背離了合作社的實際意義。這種做法極易導致一些合作社投機鉆營,畸形發展。
促進合作社規范發展的幾點建議
尊重市場規則,科學定位職能。政府部門應正確定位自己在合作社發展中的職能和合作社在眾多經濟成分中的作用,一方面像對待其他經濟組織一樣,通過平抑農資價格、維持市場秩序,為合作社發展創造正常環境。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市場規則,讓合作社自愿結合,自主經營,用“叢林法則”激勵其優勝劣汰,成長壯大。
強化監督檢測,提高發展質量。加強合作社規范化建設,依法依規開展合作社年審檢測,對有名無實、未實際開展業務的予以注銷;對不按時歸還銀行貸款、不履行法院裁決的,納入“失信人”名單,在項目、資金、服務等方面進行限制;對已經認定的各級示范社加強監管考核,不符合標準的及時取消示范社資格,促進合作社規范高質量發展。
加強引導疏導,依法促使轉型。對于那些雖然冠以合作社之名,實質卻是家庭作坊或個體經營式的經營主體,一方面可通過指導、引導,促使其積極吸納新成員,逐步轉變為真正意義的合作社;另一方面也可根據其經營模式和特點,引導其自愿變更或轉型為家庭農場,便于今后的分類管理指導。
(作者單位:甘肅省古浪縣經管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