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京郊出現新型以工換工合作社
時間: 來源:農村經營管理-中國農村網 作者:彭小菲 李澤偉 字號:【

  一邊是合作社給農民噴農藥,一邊是農民到合作社做義工。兩者之間的交換媒介并不是貨幣,而是鄉土社會熟人彼此認可的“工分”。在北京市房山區南河村,出現了一種新型互助形式——“以工換工”合作社,讓可支配收入較低的農民,通過交換“活勞動”的方式,接納規?;a和綠色噴藥等新的農業技術。

  一個特殊賬本記著

  打藥需要歸還的“工分”

  “這就相當于過去生產隊記工一樣,我會把每個人接受服務和償還工時的次數、時間在本上記錄下來,年底再統一清算一次。”房山區南河村村民、南河菜緣生態農業專防隊隊長丁新民家的抽屜里放著一個“特殊”的賬本,上面根據不同的人名劃分,從接受服務到償還工時,按照日期、時長、種類進行分門別類的記錄。翻一翻這個小賬本就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村里參與“以工換工”的農戶的用工和還工情況。

  上面提到的“以工換工”,指的就是專防隊為農戶提供專業的病蟲害防控,不收取任何費用,到了后期,專防隊需要人工進行栽苗、吊秧、疏果、拉秧、整地等農事時,再由接受過服務的農戶用勞作時間換回。

  “原先種植戶噴一次藥要花兩三個小時,而專防隊借助高效設備噴一次只需要10分鐘。這樣一來節省時間不說,在減少農藥用量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而接受服務的種植戶只需要為此償還一個小時的工時。”丁新民解釋說。

  有償服務不買賬

  “以工換工”救活一棚菜

  2016年,丁新民在南河村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后來建立起蔬菜病蟲專業化防治服務隊——南河菜緣生態農業專防隊,希望通過專防隊掌握的新技術幫助種植戶減少用藥、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統一技術標準。

  丁新民告訴記者,當初在推廣新技術時,他也曾嘗試開展有償服務,由于涉及人工、交通等成本,打算噴一次藥收取10塊錢,“農戶都是忙活一年等菜賣出去了才能見到錢,所以前期的投入肯定是能不花錢就不花,多出點力干活兒他們反而更愿意。”于是,丁新民一開始是幫著農戶免費噴藥,后來發生了一件事讓他萌生出“以工換工”的想法。“我知道農戶都不愿意花錢,所以就免費幫他們噴藥,一來二去農戶也感覺不好意思,就會主動上我家來幫忙干活兒,也算是還人情兒吧,后來我就想到了不如用勞動換勞動。”

  丁新民解釋,“以工換工”之所以能在村里推行,因為每個農戶種植的作物不同,各家栽苗、噴藥、摘果的時間也就不同。因此,利用農戶閑暇時間,相互幫助,是十分可行的。“比如,今天我給張三提供服務,明天張三可以還工給我,也可以還工給李四,總之年底算總賬,沒有還清的就轉到下一年。”

  南河村農戶呂伍軍大姐,正是第一批加入“以工換工”的農戶。

  她說,“我們種地一年忙活下來收入也就1萬多塊錢,能自己出力解決的事,誰也不愿意掏錢請別人干,所以這種‘以工換工’的方式很適合我們。”上個月她剛通過幫助別的農戶吊秧償還了部分工時。

  丁新民坦言,剛開始在村里推廣新技術時也遇到了不少阻力,讓習慣了傳統種植方式的農戶一下子接受新技術比較困難。“別人打藥都要兩三個小時,你們10分鐘就搞定了,能管用嗎?剛開始農戶總是提出這樣的質疑。”直到經歷了一件事,農戶們才改變了想法。

  “2017年初,村里兩個農戶家改造大棚,兩個棚的西紅柿因為捂了兩天都染上了病。后來專防隊用新技術高效常溫煙霧施藥機為其中一個棚噴了藥,很快病情就遏制住了,而且一周之后整棚的西紅柿都好轉起來,不僅沒有壞掉,最后還順利銷售出去。而另一個使用傳統手壓式噴藥機的大棚,病情加速蔓延,最終整棚西紅柿‘全軍覆沒’。”那次之后,越來越的農戶開始從心里接受專防隊,接受新技術。

  如何保證契約的實行?

  熟人社會的口頭規則

  “以工換工”作為一種規則,如何保障實行?如果農戶接受了服務并沒有付出勞動來換,如何解決?丁新民介紹,他們之間的規則更多是一種民間的口頭協議性質,并沒有多么嚴格和細致的條條框框。

  目前,村里加入“以工換工”的種植戶就有20多戶,人數還在不斷增加,而能夠加入的標準就是熟人社會里的口碑,“因為村里都是相互認識的老街坊,必須是誠信的人才能加入進來一起共事。給你服務過了,就記下來,你用勞動換回來,要是沒有正當理由,就是不付出勞動,那下一年就不帶你玩兒了”。

  對誠信的要求不僅僅體現在換工方面,還包括在種植過程中。“比如,施肥過程中,要求絕對不能亂用化肥,要保證作物使用有機肥??傊?,一旦發現誰私下亂用藥或者不守規矩,我們就不讓他再參與了,”丁新民說,參與“以工換工”的農戶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過程,都是捆綁在一起的,所以可以做到相互監督。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仝志輝認為,“以工換工”模式中的契約關系,靠的是熟人之間口頭承諾,沒有特別精細嚴格的規定,比較適合在社區這樣的小范圍里進行,都是熟人,比較粗放的規則大家也能接受。這樣的模式有互助合作的因素在里面,有一定的成長空間。但是如果放到更大的范圍里,超出了熟人社會,簡單的規則就可能面臨問題,包括出現計量的問題,比如,多少工換多少服務是合適的,不同的農活兒技術含量強度都不一樣,是不是都簡單的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來算,怎么精細化計算,要不要把土地等因素也加進來,契約怎么嚴格執行等。

責任編輯:程明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舉報電話: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舉報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