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農村人多地少、地塊較為分散、勞動力大量外出、耕地撂荒、村民增收乏力等問題,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緊抓推進全國第二批農村改革試驗區機遇,在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退出試點上下功夫,探索并初步形成了退地換現金、換股份、換社保的“三換”模式。目前,該區3249戶農戶退出土地6005.28畝,通過規模化發展生態種養業、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實現了農村土地資源高效利用,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贏得了村民的認可和支持。
退出承包地換現金。該區龍門鎮龍門村探索退出承包地給予一次性現金補償“退地換現”模式。其流程及具體辦法為:按照農戶申請、村民小組核實、村委會復核、鄉鎮批準、區農林局備案的實施程序,對永久性退出的,把農民自愿申請、權屬明晰、家庭成員意見一致,有穩定就業、有固定住房、不依賴土地為生作為永久退出的基本條件,參照當地500元/畝/年的土地流轉價格2倍的標準,以30年計算,給予3萬元/畝的一次性補償。對長期退出(二輪土地承包期內退出)的,按照850元/畝/年的標準×二輪土地承包剩余年限14年,給予1.19萬元的一次性補償,補償款共80余萬元全部暫由區財政借支給村集體,保留退地村民的選舉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2015年該村永久退出1戶5.38畝、長期退出52戶55畝,流轉土地700余畝,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進專業大戶發展藤椒規模種植。
退出承包地換股份。探索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退還村集體,以退出土地入股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的“退地換股”模式。具體方式為: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退還給村集體,村集體以退出面積折算為農戶在集體經濟組織中的股份(設置“退出土地股”),退出土地由村集體自主經營或以入股、流轉等方式與業主合作經營,所產生收益以“保底收益+二次分紅”形式優先分配給退出農戶,剩余部分再按“人頭股”平均分配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保留農戶征地拆遷收益權及集體經營失敗后土地再承包權,保障了農民基本土地權益。2016年底,在該區大莊村、七里沖村試點,251戶共退出356畝承包地,村集體經濟組織將退回土地集中整理后,流轉給農業發展公司建設川南大草原農旅休閑項目,退地農戶每戶每年僅保底分紅在1700元左右,比原來獨戶經營提高300元以上,此舉既推進了退出補償金市場化,還推進了退出土地的規?;洜I。目前,“退出換股”已在該區多個鄉鎮推廣,退出面積5900畝。
退出承包地換社保。考慮到農村建檔立卡且失去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無法再利用土地發展產業,因此市中區將土地退出與脫貧攻堅相結合。針對自愿退出土地且符合條件的貧困戶,探索建立補充保障體系新制度。社保部門建立“建檔立卡貧困人員退地養老保障”制度,對在冊戶籍人員因病因殘因老喪失勞動力,并自愿永久退出家庭承包經營權參加退地養老保險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按原始土地劃分時的人地關系確定參保人員和補償標準。參保人員退出土地由村集體按每人每份(每份0.8畝土地)2萬元補償,用于參加退地養老保險并繳入其個人賬戶,區政府為每位參保人員個人賬戶補助5000元,參保人員年滿60歲每月領取養老金180元,直至終身。民政部門建立“退地換保困難救助保障”制度,未滿60歲的可申請領取退地換保困難救助金每月100元,直至年滿60歲領取退地養老金。兩項保障都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年提升。該地區土地每年每畝的純收入在300-400元,流轉土地的農戶每年每畝收入為600-700元,而退出土地后,貧困戶每人一年至少領取補助金1200元,年滿60歲的可領取養老金2160元,遠高于土地退出前的收入,因此,該項措施得到了貧困戶的積極響應。截至目前,永安鎮下元村試點退出12戶38畝。該村退出土地的貧困戶每月還可領到180元的低保金,年滿60周歲的還有75元的基礎養老金,一年收入至少3360元,超過該地區的3200元的貧困線,實現了貧困戶的脫貧摘帽。
(本文由四川省內江市市中區城鄉統籌委員會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