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業生產托管是契合農業生產實踐的創新優選
順應了農業勞動力嚴重缺失和機械化快速發展的形勢。隨著農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異地務工,傳統農業面臨勞動力缺乏、投入成本高和收益低下等突出問題,與此同時,農業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科技貢獻率快速提升,農業生產的規?;⒁幏痘蜆藴驶厔葸M一步加強,傳統小農戶生產方式已很難實現盈利,而舊有的土地細碎化和不完全流轉導致大型機械設備無法充分發揮作用。農業生產托管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在不流轉土地和尊重一家一戶土地承包經營權基礎上實現了大型機械設備成方連片高效利用,實現了一二三產業有效融合發展。
順應了糧價下跌和土地流轉費用居高不下導致土地流轉放緩的形勢。近年,種糧大戶、龍頭企業等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出現增產不增收、甚至虧損的現象,加之承擔的風險和責任較大,嚴重制約了規模糧食經營主體流轉土地、擴大規模的積極性,有的地方甚至出現了退租(逆流轉)的苗頭。農業生產托管的出現,為規模經營主體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途徑,可有效降低了規模經營主體流轉的資金壓力,實現了風險分擔和利益共享,受到雙方歡迎。
順應了農民“戀地”“戀糧”與優質高效農業生產規?;男枰?。隨著青壯勞力大量離開土地,當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土地上的守望者絕大多數是老年人,這部分人普遍對土地懷有深厚感情,對土地流轉有強烈抵觸情緒。土地流轉和托管之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開展現代農業規?;a的示范效應將逐步顯現,“守望者”們對于不改變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農業生產托管經營方式表現出極大興趣,這也適應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規?;?。
順應了托、管雙方優勢發揮和轉型升級的趨勢。近年來,糧食品種結構不合理與糧價“天花板”、成本“地板”、資源環境約束等問題并存,而農機保有存在部分環節、部分企業產能過剩與較多環節投入不足、機具不配套的矛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糧食生產與農機行業同時提出轉型升級的要求,農業生產托管恰好促進其有機整合。
二、農業生產托管契合和豐富了農業生產相關理論
生產方式契合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理論。隨著農業科技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農業生產力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基于我國土地公有制的原有生產關系和起主導作用的農民勞動者素質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下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農業生產托管模式的出現,適應了生產力的極大進步,對原有勞動者進行培訓和改造,讓更專業的勞動者(人和機構)做更專業的事,更能充分發揮新型農業機械的作用和價值,對勞動對象能夠進行更有效地改造和管控,在維持家庭經營基礎上很好實現了物質資料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利益聯結機制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適應,有效促進了農業生產經營的規?;蜆藴驶?,是順應生產力水平發展提高的生產關系優化。
托管方式契合和發展了農業生產委托代理理論。農業生產托管的方式則有效地發展和完善了農業生產中的委托代理關系,在當下極大地優化了相關制度安排,密切了委托方與代理方的利益聯結關系,更好地解決了委托與代理雙方往往責權利不一致的問題,在更大程度上規避了代理人背離委托人初衷和委托人過分干預代理人行為等現象的發生,有效實現了委托人追求財富更大和代理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的目標高度一致,來自于農民生產實踐的探索較大地豐富和發展了委托代理有關理論。
交易形式契合了規避風險和降低費用的產權理論。農業生產托管使小農戶與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帶動主體之間的各種交易由原來的市場交易行為轉變為“企業內部”行為,發揮了農戶的土地、勞力等的優勢和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現代農業新型規模經營帶動主體在市場、信息、渠道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在減少進市交易者數目基礎上減少了市場交易的次數,有效規避了交易中的部分摩擦,農民市場談判地位也伴隨著組織化程度的提高而明顯提升,交易費用降低,節本增效明顯。
資源配置契合了政府與市場互補的現代管理理論?,F代管理理論認為政府與市場是配置社會資源的兩種力量和手段, 農業生產托管發端于民間,一開始就符合市場規律,但農業作為準公共品特性的行業,基于我國土地制度的農業生產托管在市場競爭和探索發展過程中面臨更多市場失靈問題。政府出臺“三權分置”和推進農業生產托管的政策恰逢其時,從具有發展基礎的種植尤其是糧食產業入手,給予其合理合法的名分,基于已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從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給予專項支持,撬動更多社會資源投入這一新生優選方式,符合和發展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理論。
三、從種植業和糧食入手,抓住了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發展的要害
當前“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突出問題亟需破解。當前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面臨突出問題:我國仍有2.6億農戶、6億多人生活在農村,其中有2.3億承包農戶;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推進過程中,小農戶面臨發展權利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進程中,小農戶面臨發展機會不充分的問題;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小農戶面臨分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不充分的問題。存在問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相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普遍存在:土地分散、細碎;觀念傳統,自耕自種、自給自足,難以形成集約化、專業化和規?;?,在維護市場主體地位、采用新技術裝備、控制質量安全風險、抵御市場沖擊等方面處于劣勢;產業環節單一,基于已有承包地和現成勞動力,跟風生產,管理傳統粗放,產品低端,產出效益低下;農業勞動力老化比較嚴重,缺乏生產經營知識,普遍陷入土地的低效利用與部分撂荒并存的困境。
農業生產托管是沖破“小農戶和現代農業”困境在實踐中的創新。農業生產托管是在不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情況下,農戶將農業生產中的耕、種、防、收等全部或部分作業環節委托給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服務組織來完成的一種經營方式。相較于傳統意義上強調的規模經營和土地流轉,農業生產托管作為農業生產實踐中的探索和創新,農民意愿受到充分尊重,保持了家庭經營的主體地位,種什么種多少由農戶說了算,農民根本利益得到維護;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利益訴求與農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實現了高度一致,管方依托其自身在資本技術、設施設備、網絡管理等現代要素優勢,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服務,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升級,提升農戶組織化程度,延長產業鏈條,增強農戶抵御風險能力,把一家一戶小農生產引入農業現代化大生產大市場,通過保底產量或收益、股份合作、利潤返還等方式,讓廣大小農戶更好地分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增值收益,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共同分享農村農業改革發展的成果,使農民持續增收得到保障,使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從種植業和糧食入手,找準了農業生產托管的突破口。如前所述,我國糧食生產存在資源投入不足、自然資源和氣象條件約束嚴重以及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糧食作物種植比較普遍存在小農戶利用傳統生產方式的現象,加上糧價波動、成本高走、效益低下、科技貢獻率與機械化率偏低等問題疊加,我國糧食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而糧食生產是迫切需要,也是最容易實現規?;?、專業化和機械化的行業。各地合作社、農機與肥料企業、非農資本創辦的實體等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在以糧食為主的生產經營中率先創新合作模式,從種到收實現全程托管;針對 “賣糧難”,以新興優勢品種替代傳統品種,實現單產提高和優質優價;創新生產方式,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節本增效;創新服務模式,按照 “生產車間”理念實現糧食生產“N統一”;創新組織方式,建設糧食產業聯合體,實現一二三產深度融合。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