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秀 女,漢族,1966年出生,高級農經師。1990年參加工作,現任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農經站站長。二十多年來,李國秀在工作中始終履職盡責,愛崗敬業,心系群眾,為推動樂都區農經事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先后被農業部經管司和經管總站、青海省農牧廳、海東市及樂都縣(區)授予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先后當選青海省第十一屆婦代會代表、青海省十三屆人大代表,2017年12月被農業部授予全國農業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初識李國秀,她的聲音里透著一股溫柔、親切而又堅韌的氣息。52歲的她如今已在農經戰線上奮斗20多年,雖不再年輕,但工作熱情依然飽滿。自從2014年擔任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農經站長起,她利用3年左右時間完成了全區土地確權工作,一年多時間化解積壓多年的土地糾紛案件。在她的帶領下,土地確權工作已通過農業農村部驗收,土地仲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現在的她又投身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采訪結束后,立馬又去了改革試點村指導工作。“腳上沾泥土,心中裝著民情”,可以說,李國秀的美好芳華,都獻給了樂都區農經事業。
一股氣辦完所有堆積的土地糾紛案件,土地仲裁經驗在全省推廣
剛任農經站長時,李國秀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就到了單位。然而一走進辦公室,她就被上訪的群眾包圍了。有人對她大聲質問,有人坐到她的辦公桌上破口大罵。究竟是為什么?李國秀說,這都是多年積壓的土地糾紛未解決導致的。他們聽說區經管站可以幫助解決糾紛,于是找到了她。
李國秀認為,群眾的利益無小事。農村土地糾紛關系到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必須要先回應群眾的訴求。然而真正開始著手處理土地糾紛時,李國秀發現,許多糾紛時間跨度大,調解起來難度很大。
家住碾伯鎮河門村二社的馬成海,就是經常帶家人來李國秀辦公室上訪的群眾之一,他的案件已積壓8年之久。馬成海于1997年承包了本村水澆地0.72畝,期限為30年。然而在2007年補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時,他發現有0.6畝土地被村委會確權給了本村另一位村民應成林,他多次上訪無果。2013年這0.72畝水澆地被國家征用,征用款42120元也被應成林全部領走。氣不過的馬成海,自此之后就成了專業上訪戶。
2015年李國秀受理了此案。此時處理8年前的糾紛,村委會已換屆了好幾次,很多當事人無法說清事實。李國秀調閱了碾伯鎮1981年以來土地下放、歷屆土地調整、簽訂合同等資料。通過一番努力,李國秀終于查清事實,原來在1997年調整土地時,馬成海應該退還村委會承包地0.6畝,實際退了0.72畝,即多退村委會0.12畝。最終,仲裁庭作出仲裁:河門村委會依法歸還馬成海0.12畝水澆地,退還馬成海0.12畝土地征地款7020元。
70多歲的馬成海聽到了這個結果后老淚縱橫。他說,“其實我并不缺錢,這么多年上訪我就是為了爭口氣,感謝李站長為我們伸張了正義,現在我可以安心生活了。”自此,8年維權之案落下帷幕。
斬掉了第一個“荊棘”,這給李國秀接下來解決更多的糾紛矛盾增添了信心和力量。她帶領仲裁員隊伍下村調查、走訪,一個接一個地為上訪的群眾解決糾紛。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李國秀把她辦公桌前堆積的所有土地糾紛案件一鼓作氣全部辦完了,很多糾紛得到解決的群眾都對她連連稱贊。
調解、仲裁糾紛效率如此之高,記者發現,這都源于樂都區仲裁工作有良好堅實的基礎。2011年剛負責仲裁工作的李國秀發現樂都區仲裁工作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仲裁員缺乏、仲裁程序和法律文書不規范。為改變這一現狀,她積極爭取了項目經費,完善了仲裁庭、合議庭、調解庭,成立了19個鄉(鎮)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委員會和354個村級調解小組,統一了仲裁員服裝,還聘請了專業的律師擔任仲裁員,形成了以農經干部、鄉鎮干部、農民為主要人員的仲裁員隊伍,提升了仲裁結果的公信力。
目前,經她調解的土地糾紛案件有150件,仲裁率達到了100%。在她的帶領下,樂都區土地仲裁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學習。樂都區每年還拿出專門的經費用來支持仲裁工作進一步發展。
越挫越勇,攻克土地確權難題,終迎平坦之途
樂都區是農業大區,2013年被青海省設為土地確權工作試點縣。全區推進這項工作,共涉及36.5萬畝耕地、19個鄉(鎮)、354個行政村,要為5.97萬戶的農民換發新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時間緊,任務重。李國秀作為一個老農經,深知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有半點馬虎。
樂都區有部分鄉鎮屬禁飛區,且地塊零散。李國秀積極發揮她溝通協調能力強的優勢,一方面積極爭取國土、民政、公安、林業等部門的大力支持,獲得相關資料;另一方面,積極配合航空、部隊、安全、保密等部門,做好安全、保密工作。然而正當她為拿到部分航拍資料作后續工作時,因可能是違規航拍,被有關部門制止,到手的資料被全部銷毀。
得知這個結果,剛強的李國秀掉下了眼淚。可后來她還是勸慰自己,要振奮起來,不能被這一點挫折打倒。經過與技術公司多次溝通,最終認定采用GPS測量工具(衛星定位儀)切實可行。就這樣,近一半鄉鎮的土地外業測量工作順利完成。
以為自此踏上了平坦之途,沒想到有關部門又認為GPS(衛星定位儀)測量工具有發射功能,對保密工作存在潛在的風險,不能再繼續使用。經歷了上次挫折,此時的李國秀越挫越勇,沒有再被壞情緒所困擾,而是積極尋求解決的辦法。最終她協調青海省測繪局拿到了當地的高清衛星圖,讓群眾在地圖上對自家的地塊位置進行指認勾選,最終完成了剩余一半鄉鎮的確權任務。
再回憶以往的土地確權過程,李國秀感嘆地說,土地確權太復雜了,不僅是因為涉及技術和保密的問題,而且還存在很多潛在的矛盾糾紛。這些矛盾糾紛解決不了,土地確權就無法往下進行。于是,李國秀每周召集各個鄉鎮匯報確權中遇到的問題,集中梳理共性問題,統一提出處理辦法。“但有的土地糾紛我們解決起來也很棘手,如土地上建了很多大棚,地界都被打亂了,很多農戶的土地畝數都和原來配不上,我們就協調鄉鎮、村兩級一起協調處理,因為他們最了解當時的情況。”
就這樣,5年時間內,土地確權到哪里,哪里就有她的足跡和身影。在她的帶領下,目前樂都區的土地確權工作已基本結束,在2018年4月順利通過了省級驗收,7月數據匯交工作也成功通過農業農村部驗收。說到這里,李國秀臉上露出了輕松的微笑。
為什么我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李國秀作為一名農經工作人員,已扎根基層,心系“三農”,勇擔農村改革的重任,把自己的熱血和精力奉獻在了鄉村廣袤的土地上,贏得了同事、農民的尊重和認可。“人做好了,別人對你認可,事情就好辦;人做不好,別人對你不認可,事情就難辦。”李國秀用最真摯的感情、最樸實的語言道出一名農經工作者的工作操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