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承擔第三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和整區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省級試點工作任務,全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把兩項改革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主抓手,堅持“產改搭臺、三變唱戲”,全區8個鄉鎮103個村均已完成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103個;65個村完成“三變”改革工作任務,占總數的63.1%。
突出工作措施“實”,在保障改革順利推進上出真招
一是保障有力。成立區委書記、區長為雙組長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高位推動改革,全面構建“區指導、鄉負責、村主體”的工作格局;區財政按村級7萬元標準,采取以獎代補形式落實工作經費,統籌使用。
二是培訓到位。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通過動員會、推進會、村“兩委”會、村民代表大會及發放公開信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營造“人人知曉改革、人人支持改革、人人參與改革”的良好氛圍。區級開展培訓15次,組織參加市級培訓3次、省級培訓2次,鄉(鎮)累計開展培訓100余次,發放工作手冊1000余冊,公開信80000余份。
三是制度健全。堅持把制度建設作為推進改革的重要抓手,構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體系。先后出臺《清產核資方案》《成員身份界定指導意見》《股權設置指導意見》《清產核資賬務處理辦法》《股權證書管理辦法》和《財政扶持資金折股量化辦法》等若干配套管理制度,加快構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治理體系。
四是考核嚴格。考核中做到“7不過關”:未制定工作方案和成員認定辦法的不過關、改革重大事項未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的不過關、未經鄉鎮審核批復的不過關、未履行公示程序的不過關、未履行農民群眾簽字確認程序的不過關、清產核資數據不能錄入平臺的不過關、工作臺賬不完整的不過關。
突出清產核資“嚴”,在強化集體資產管理上下功夫
全區8個鄉鎮103個村共清查賬面資產總額4.35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總額0.9億元;核實資產總額5.06億元,其中經營性資產總額1.02億元;核實集體土地面積89.04萬畝,其中農用地總面積73.3萬畝。
一是嚴格工作標準。結合實際制定《義安區農村集體資產清產工作工作方案》,嚴格清查、登記、核實標準和規范賬務處理。對賬面資產清查統一按照2017年12月31日結賬后的賬面數據進行清查,對實物資產采取實物盤點進行清查,對債務等金融資產,采取入戶核實、函證等方式進行認真清查;對資產盤盈盤虧賬務處理嚴格按照《清產核資賬務處理指導意見》規范操作;確保清查范圍全面,清查數據真實準確。
二是嚴格工作程序。嚴格按照《清產核資工作工作方案》規定程序精心操作,嚴格執行清查、核實、公示、審核確認和匯總上報等工作步驟,鼓勵和引導農民群眾全程參與,工作方案制定、清查結果審核確認、資產盤盈盤虧的賬項調整等均由村民代表會議審核確認、批準。
三是嚴格落實責任。區、鄉(鎮)設立舉報電話,接受群眾監督,對群眾反映的清產核資過程中違紀違法行為及時進行調查核實,依法依紀予以嚴肅處理;同時將清產核資工作落實情況同鄉鎮目標考核及村干部千分制考核掛鉤。
突出成員認定“準”,在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上見實效
一是堅持原則。出臺《成員身份界定指導意見》,對成員身份自動取得、喪失和不予認定的情況作出具體規定,同時對“出嫁女”“入贅男”“喪偶或離婚婦女”等人員認定提出明確要求,嚴格保障婦女權益,做到“應認盡認、杜絕矛盾”。
二是嚴格程序。各村嚴格按照“制定認定辦法(草案)→征求修改意見→民主表決通過→辦法公示→入戶調查摸底→群眾簽字確認→一榜公示→糾錯補漏(公告)→二榜公示→民主決策→鄉鎮審核→三榜公示→上報備案”流程開展認定,確保認定程序規范公平,認定結果公開無異議。
三是保障公平。部分村村民妻子為國外人士,她們與村集體既無戶籍關系又無土地承包關系,但又在本村長期生產生活,為保障公平、消除隱患,經村民代表會議民主討論,全區共認定56名該類人員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經規范操作,全區共認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254494人,發放股權證書81116本,未發生一起因成員身份認定而引起的矛盾糾紛,有效維護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突出股權設置“活”,在保障成員合法權益上動真格
一是堅持群眾主體地位。把選擇權、決定權交給群眾,針對股權怎么設、要不要設集體股等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焦點難點問題,均交由村民民主議定。全區共有59個村設置單一的成員股,44個村設置了不超過20%比例的集體股(基于防范成員認定中因漏認等原因而產生的隱患,可從集體股中提取相應股本轉為成員股本);部分村還對那些曾為集體作過貢獻但沒有被認定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人員設置了一定比例的貢獻股(被錄用為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
二是科學靈活設置股權。對沒有經營性資產的村,完成清產核資和成員認定后,義安區堅定“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決心,創造性地提出“采取公積公益金轉增資本”方式設置股權。即根據認定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數從集體公積公益金中提取相應金額轉增為成員資本,一人一股,一股一元。該措施既能保證改革的徹底性,又能有效化解矛盾(部分村雖無經營性資產,但資源性資產發包收入多,如不設置股權,容易引起矛盾)。
三是股權管理動靜結合。區級提倡采取靜態管理模式固化股權,但將決定權交由各村民主議定,部分村股權采用動態管理模式,三年一調整;出臺《財政扶持資金折股量化辦法》,要求各村對財政投入、政府撥款及減免稅費等形成的資產,通過民主程序,追加到總股本中,按章程約定量化到集體和成員,重新編制股東清冊,公示無異議后上報備案。
突出交易市場“公”,在促進集體資產增值上做文章
為實現農村集體產權“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目標,義安區于2017年6月成立區農村綜合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鄉鎮成立交易服務站。累計發生交易354宗6894.1萬元。
一是規范交易行為。要求農村集體資產流轉交易必須進入市場進行公開交易、簽訂規范合同、提供交易鑒證,確保交易全過程“公開、公平、公正”。
二是完善交易規則。出臺《加快推進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細則》等文件,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交易行為。
三是規范交易程序。按照“提出交易申請→開展前置審核→發布流轉信息→審查受讓方資料→組織交易→簽訂交易合同→出具交易鑒證”流程規范操作;對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受讓方可持交易鑒證書辦理土地經營權抵押登記,并到金融機構辦理抵押貸款,2019年已發放貸款405萬元。
突出三變改革“穩”,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上求突破
一是盤活閑置資源,實現“資源變資產”。對集體閑置資源、資產通過發包、租賃、整治改造等途徑加以開發利用。全區共盤活集體耕地1828.26畝、山場34590.66畝、水面20392畝、房屋20132平方米;2018年實現收益900余萬元。
二是整合利用資金,實現“資金變股金”。整合利用財政資金3851萬元、村集體資金2298.7萬元投資入股承接主體開展“三變”改革;培育引進承接主體44個,開展“三變”項目48個,采取“保底收益+固定分紅”或“保底收益+約定分紅”形式防范投資風險,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集體收益有保障。2018年村集體實現分紅300余萬元。工作實踐中探索出“三變+鄉村旅游”“三變+園區”“三變+勞務服務”“三變+特色農業”“三變+基礎設施”等改革模式在全省宣傳交流。
三是引導帶動農民,實現“農民變股東”。采取“三變+土地股份合作”“三變+技術服務”等模式,通過土地經營權等入股經營主體開展“三變”改革的農戶352戶,入股資金29萬元,土地等855.31畝,房屋2110平米。2018年農民獲得分紅50余萬元。
(作者單位: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農業農村局)
?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